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植物光信号传导 | 第12-13页 |
·植物光敏色素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光敏色素分子结构 | 第13-14页 |
·光敏色素主要反应方式 | 第14-15页 |
·光敏色素入核机理 | 第15-17页 |
·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 | 第17-18页 |
·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 第18-22页 |
·拟南芥光敏色素的介绍 | 第22-23页 |
·拟南芥光敏色素基因家族 | 第22-23页 |
·AtPHYA 的生理功能 | 第23页 |
·水稻光敏色素的介绍 | 第23-25页 |
·水稻光敏色素家族 | 第23-24页 |
·OsphyA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植株纯合体的筛选与检测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7-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31-32页 |
·RT-PCR 分子检测转基因植株 | 第32-36页 |
·Western 检测 | 第36-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 | 第39页 |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 的检测 | 第39-40页 |
·RT-PCR 检测 | 第40页 |
·Western 检测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OsPHYA 的功能研究 | 第43-58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萌发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持续光照条件下胚轴的测定 | 第44页 |
·白化苗的培养及其转绿 | 第44-45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EOD FR 光照条件下下胚轴、叶柄和开花时间的测定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不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种类的持续光照对下胚轴延长的影响 | 第48-50页 |
·光敏色素在白化苗转绿过程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光敏色素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光敏色素在EOD FR 反应中的作用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不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55页 |
·不同种类的持续光照对下胚轴延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光敏色素在白化苗去黄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56页 |
·光敏色素在EOD FR 反应中的作用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