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棉花黄萎病 | 第10页 |
1.2 LOX和AOS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 VIG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棉花上的应用 | 第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棉花品种 | 第15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1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24页 |
2.2.1 棉苗培育 | 第15-16页 |
2.2.2 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16页 |
2.2.3 棉苗接菌处理与取样 | 第16页 |
2.2.4 棉苗激素处理与取样 | 第16页 |
2.2.5 基因克隆 | 第16-18页 |
2.2.6 qRT-PCR | 第18-19页 |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9页 |
2.2.8 棉花VIGS | 第19-21页 |
2.2.9 病指统计 | 第21-22页 |
2.2.10 基因 5'端序列克隆与启动子功能鉴定 | 第22-24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4-49页 |
3.1 Gb9-LOX、Gb13-LOX、GbAOS1、GbAOS2 的克隆 | 第24-25页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37页 |
3.2.1 基因结构及功能位点分析 | 第25页 |
3.2.2 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25-27页 |
3.2.3 序列比对 | 第27-30页 |
3.2.4 亲疏水性分析 | 第30页 |
3.2.5 信号肽分析 | 第30-31页 |
3.2.6 跨膜结构域分析 | 第31-32页 |
3.2.7 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32页 |
3.2.8 基因的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 第32-37页 |
3.3 GbAOS1 和Gb9-LOX启动子的功能研究 | 第37-39页 |
3.3.1 GbAOS1 和Gb9-LOX启动子的克隆 | 第37页 |
3.3.2 GbAOS1 和Gb9-LOX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3.3.3 瞬时表达检测启动子的活性 | 第38-39页 |
3.4 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39页 |
3.5 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39-41页 |
3.5.1 9-LOX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39-40页 |
3.5.2 3-LOX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40页 |
3.5.3 AOS1 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40-41页 |
3.5.4 AOS2 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41页 |
3.6 外源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模式 | 第41-46页 |
3.6.1 外源激素处理下Gb9-LOX的表达模式 | 第42-43页 |
3.6.2 外源激素处理下Gb13-LOX的表达模式 | 第43-44页 |
3.6.3 外源激素处理下GbAOS1 的表达模式 | 第44-45页 |
3.6.4 外源激素处理下GbAOS2 的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3.7 利用VIGS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抗病功能研究 | 第46-49页 |
3.7.1 目的基因VIGS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的转化 | 第46-47页 |
3.7.2 目的基因沉默效果的检测 | 第47页 |
3.7.3 目的基因沉默后的抗病性鉴定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LOX编码蛋白的推测 | 第49页 |
4.2 Gb13-LOX可能通过AOS途径参与棉花抗黄萎病 | 第49-50页 |
4.3 Gb9-LOX可能通过调控JA参与棉花抗黄萎病 | 第50页 |
4.4 GbAOS1 和GbAOS2 是潜在的棉花抗黄萎病基因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