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营造--以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历史文化街区使用需求的忽视 | 第11页 |
1.1.2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生活的匮乏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2.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 | 第16-17页 |
2.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 | 第17页 |
2.2.3 其他研究 | 第17-18页 |
2.3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3.1 公共空间设计 | 第18-19页 |
2.3.2 公共空间特征 | 第19页 |
2.3.3 公共空间评价 | 第19页 |
2.3.4 公共空间活力 | 第19-20页 |
2.3.5 公共空间使用者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和观点 | 第22-31页 |
3.1 环境行为学概述 | 第22页 |
3.2 环境行为学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3.2.1 人 | 第22页 |
3.2.2 行为 | 第22-23页 |
3.2.3 环境 | 第23-24页 |
3.3 环境行为学的调查内容 | 第24-28页 |
3.3.1 行为活动 | 第24-25页 |
3.3.2 知觉认知 | 第25-26页 |
3.3.3 实体环境要素 | 第26-28页 |
3.4 环境行为学的调查方法 | 第28-30页 |
3.4.1 行为与认知的调查 | 第28-29页 |
3.4.2 实体环境要素的调查 | 第29-30页 |
3.4.3 本文涉及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 第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调研 | 第31-74页 |
4.1 阊门历史文化街区概要 | 第31-32页 |
4.2 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 | 第32-33页 |
4.2.1 街道空间 | 第32页 |
4.2.2 河道空间 | 第32页 |
4.2.3 重点公共空间 | 第32-33页 |
4.3 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调研 | 第33-74页 |
4.3.1 中观层面调查 | 第33-38页 |
4.3.2 微观层面调查 | 第38-43页 |
4.3.3 公共空间使用需求调查 | 第43-51页 |
4.3.4 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 | 第51-66页 |
4.3.5 公共空间调研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4.3.6 公共空间问题成因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74-96页 |
5.1 公共空间营造的原则 | 第74-75页 |
5.1.1 人性化的原则 | 第74页 |
5.1.2 鼓励社会交往的原则 | 第74页 |
5.1.3 公平与公正的原则 | 第74-75页 |
5.2 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75-96页 |
5.2.1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营造流程 | 第75页 |
5.2.2 道路系统营造 | 第75-82页 |
5.2.3 河道系统营造 | 第82-84页 |
5.2.4 重点公共空间营造 | 第84-92页 |
5.2.5 公共设施营造 | 第92-9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一 | 第104-108页 |
附录二 | 第108-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