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5-25页 |
1.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问卷调查、人体参数测量和生化指标的实验室检测 | 第15-16页 |
3.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判定标准 | 第16页 |
4.相关危险因素定义 | 第16-17页 |
5. SNPS的选择 | 第17-18页 |
6.DNA提取 | 第18页 |
7.试剂和仪器 | 第18-19页 |
8.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19-22页 |
8.1 PCR-RFLP法 | 第19-21页 |
8.2 TaqMan荧光探针法 | 第21-22页 |
9.统计分析 | 第22-25页 |
9.1 基本资料描述及分析 | 第22页 |
9.2 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平衡)检验 | 第22-23页 |
9.3 单位点关联分析 | 第23页 |
9.4 遗传连锁平衡检验 | 第23页 |
9.5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 第23-24页 |
9.6 单体型分析 | 第24页 |
9.7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35页 |
1.一般特征比较 | 第25页 |
2. PPARS基因型频数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第25-26页 |
3.H-W平衡检验 | 第26-27页 |
4. 单位点与LP(A)水平的关联分析 | 第27-28页 |
5.连锁平衡检验 | 第28-29页 |
6.PPARS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 第29-30页 |
7.单体型分析 | 第30-31页 |
7.1 PPARα构建单体型 | 第30-31页 |
7.2 PPARγ 构建单体型 | 第31页 |
8.单体型与肥胖的交互作用 | 第31-35页 |
8.1 PPARα 基因单体型与肥胖/腹型肥胖交互作用 | 第31-32页 |
8.2 PPARγ基因单体型与肥胖/腹型肥胖交互作用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综述 | 第4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中英文缩写词语对照表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