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森林公园建成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升温 | 第10页 |
1.1.2 景观保护更新时代的来临 | 第10页 |
1.1.3 香炉山森林公园的发展需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森林公园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森林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 第19页 |
2.1.2 森林公园建成环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 应用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2.1 游憩规划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2.2.4 生态美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5 休闲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3 森林景观优化原则 | 第21-22页 |
2.3.1 生态保护原则 | 第21页 |
2.3.2 重点原则 | 第21页 |
2.3.3 多元化原则 | 第21页 |
2.3.4 协调原则 | 第21-22页 |
2.3.5 有法可依原则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香炉山森林公园建成环境分析 | 第23-50页 |
3.1 香炉山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 第23-31页 |
3.1.1 森林公园地理地貌 | 第23页 |
3.1.2 森林公园气候温度概况 | 第23-24页 |
3.1.3 森林公园水文降雨资料 | 第24页 |
3.1.4 森林公园资源特质 | 第24-31页 |
3.2 香炉山森林公园空间结构 | 第31-36页 |
3.2.1 森林公园空间布局 | 第31-34页 |
3.2.2 森林公园节点贯穿 | 第34-35页 |
3.2.3 森林公园景点分布 | 第35-36页 |
3.3 香炉山森林公园景观指标评价 | 第36-41页 |
3.3.1 香炉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估 | 第36-39页 |
3.3.2 香炉山森林公园环境容量评估 | 第39-41页 |
3.4 香炉山森林公园旅游现状分析 | 第41-49页 |
3.4.1 香炉山建成环境现存问题 | 第41-44页 |
3.4.2 香炉山景观资源现存挑战 | 第44-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香炉山森林公园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第50-70页 |
4.1 突出生态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50-54页 |
4.1.1 优化景观多样性和延续性 | 第50-52页 |
4.1.2 突出森林公园景观优势 | 第52-53页 |
4.1.3 发挥生态保护的多方作用 | 第53-54页 |
4.2 优化建成空间景观要素 | 第54-64页 |
4.2.1 加强森林抚育 | 第54-55页 |
4.2.2 优化资源保护 | 第55-60页 |
4.2.3 丰富服务设施 | 第60-61页 |
4.2.4 改善道路交通 | 第61-62页 |
4.2.5 整合森林景观 | 第62-64页 |
4.3 重视资源复合利用 | 第64-69页 |
4.3.1 深化森林旅游内涵 | 第64-66页 |
4.3.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6-67页 |
4.3.3 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 第67-68页 |
4.3.4 保障景区安全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1 森林公园问卷调查表 | 第76-78页 |
附录2 森林公园内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名录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