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C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叠合结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叠合结构介绍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叠合结构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1.3 叠合结构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 混凝土叠合楼板 | 第13-19页 |
1.2.1 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结构形式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2 混凝土叠合楼板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4-19页 |
1.3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及其双向性能的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3.2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的结构形式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的理论研究 | 第22-36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二次受力叠合受弯构件的受力特点 | 第22-24页 |
2.2.1 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 | 第22-23页 |
2.2.2 后浇混凝土“受压滞后”现象 | 第23页 |
2.2.3 荷载预应力 | 第23-24页 |
2.3 预应力预制叠合楼板受力特性 | 第24-30页 |
2.3.1 一般预应力受弯构件的力学分析 | 第24页 |
2.3.2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在两阶段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24-26页 |
2.3.3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26-28页 |
2.3.4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受力分析与内力计算 | 第28-30页 |
2.4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刚度 | 第30-32页 |
2.4.1 预制构件的刚度 | 第30页 |
2.4.2 叠合板预应力钢筋方向的刚度 | 第30-31页 |
2.4.3 叠合板非预应力钢筋方向的刚度 | 第31-32页 |
2.5 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叠合面的抗剪性能 | 第32-35页 |
2.5.1 叠合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2.5.2 叠合面抗剪机理的分析 | 第33-34页 |
2.5.3 叠合面抗剪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双向楼板的设计 | 第36-48页 |
3.1 设计的一般规定 | 第36-37页 |
3.1.1 叠合板的内力计算 | 第36-37页 |
3.1.2 预应力钢筋的配置依据 | 第37页 |
3.2 跨度为3.6m的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设计实例 | 第37-47页 |
3.2.1 预制底板截面尺寸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2 材料及性能 | 第38页 |
3.2.3 各个阶段荷载标准值计算汇总 | 第38-39页 |
3.2.4 各阶段荷载组合及内力计算 | 第39-42页 |
3.2.5 配置预制底板预应力钢筋 | 第42页 |
3.2.6 计算预应力损失 | 第42-43页 |
3.2.7 配置叠合板板底非预应力钢筋 | 第43-44页 |
3.2.8 配置叠合板板顶钢筋 | 第44页 |
3.2.9 各阶段受力性能验算 | 第44-46页 |
3.2.10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预制底板侧向拼缝的构造措施 | 第46-47页 |
3.3 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设计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双向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48-70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MIDAS/FEA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 第48-50页 |
4.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48-49页 |
4.2.2 MIDAS/FEA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4.3 研究对象简介 | 第50-52页 |
4.4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2-59页 |
4.4.1 模型单元的选择 | 第52-53页 |
4.4.2 材料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 | 第53-56页 |
4.4.3 预应力钢筋的模拟 | 第56-57页 |
4.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4.5 方形叠合板及现浇板混凝土的MISES应力分析 | 第59-63页 |
4.5.1 弹性状态下 | 第59-60页 |
4.5.2 弹塑性状态下 | 第60-61页 |
4.5.3 塑性状态下 | 第61-62页 |
4.5.4 破坏状态 | 第62-63页 |
4.6 键肋预应力预制叠合板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划分界定 | 第63-69页 |
4.6.1 有限元模型 | 第65页 |
4.6.2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划分界定 | 第65-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