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纳米金 | 第10-14页 |
1.1.1 纳米金的性质 | 第10-11页 |
1.1.2 纳米金的制备 | 第11-12页 |
1.1.3 纳米金的修饰 | 第12-13页 |
1.1.4 纳米金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蛋白质 | 第14-16页 |
1.2.1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4-15页 |
1.2.2 维持和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 第15-16页 |
1.3 纳米金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纳米金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2 影响“蛋白晕”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7-20页 |
1.3.3 研究纳米金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 | 第20-2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的选题思路 | 第22-23页 |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4-2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3.1 纳米金 (13 nm) 的合成与修饰 | 第26页 |
2.3.2 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 第27-28页 |
2.4.2 动态光散射 (DLS) 和Zeta电势表征 | 第28-33页 |
2.4.3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3.1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置 | 第37-38页 |
3.3.2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8页 |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38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4.1 荧光光谱研究 | 第38-43页 |
3.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纳米金表面化学性质对蛋白质构象以及纳米金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48-70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3.1 同步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9-50页 |
4.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的测定 | 第50页 |
4.3.3 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50页 |
4.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50页 |
4.3.5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9页 |
4.4.1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 第51-55页 |
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研究 | 第55-58页 |
4.4.3 圆二色谱 (CD) 研究 | 第58-61页 |
4.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61-64页 |
4.4.5 动态光散射(DLS)研究 | 第64-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