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氨基酸的简介和分析意义 | 第11-15页 |
1.1.1 氨基酸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2 氨基酸的分析意义 | 第12-15页 |
1.2 氨基酸的分离提纯及分析方法 | 第15-21页 |
1.2.1 氨基酸的分离提纯 | 第15-17页 |
1.2.2 氨基酸的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1.3 荧光分析法的意义 | 第21-23页 |
1.4 本论文的构想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复合荧光探针Cu~(2+)-桑色素和赖氨酸相互作用研究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 | 第26-28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2.3 样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7页 |
2.3.1 荧光图谱 | 第28页 |
2.3.2 反应体系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28-33页 |
2.3.3 工作曲线及精密度测定 | 第33-34页 |
2.3.4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5 Cu~(2+)和桑色素的络合比 | 第35-36页 |
2.3.6 Cu~(2+)和赖氨酸的络合比 | 第36页 |
2.3.7 机理研究 | 第36-37页 |
2.4 应用 | 第37-38页 |
2.4.1 样品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2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38页 |
2.5 结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荧光探针Ni~(2+)-钙黄绿素测定天冬氨酸含量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 | 第42-44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42-4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3.2.3 样品的制备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3.3.1 荧光图谱 | 第44页 |
3.3.2 反应体系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44-49页 |
3.3.3 工作曲线及精密度测定 | 第49-50页 |
3.3.4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5 Ni~(2+)和钙黄绿素的络合比 | 第51-52页 |
3.3.6 Ni~(2+)和天冬氨酸的络合比 | 第52页 |
3.3.7 机理研究 | 第52-53页 |
3.4 应用 | 第53-55页 |
3.4.1 样品的测定 | 第53-54页 |
3.4.2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54-55页 |
3.5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荧光探针Pb~(2+)-水杨基荧光酮检测半胱氨酸的新方法研究 | 第57-71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 | 第58-60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58-5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2.3 样品的制备 | 第6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0-68页 |
4.3.1 荧光图谱 | 第60页 |
4.3.2 反应体系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60-65页 |
4.3.3 工作曲线及精密度测定 | 第65-66页 |
4.3.4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66页 |
4.3.5 Pb~(2+)和水杨基荧光酮的络合比 | 第66-67页 |
4.3.6 Pb~(2+)和半胱氨酸的络合比 | 第67页 |
4.3.7 机理研究 | 第67-68页 |
4.4 应用 | 第68-69页 |
4.4.1 样品的测定 | 第68页 |
4.4.2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68-69页 |
4.5 结论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