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产生动因及积极意义 | 第14-21页 |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金融资本论 | 第14-15页 |
2.1.2 交易费用学说 | 第15页 |
2.1.3 价值链理论 | 第15页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5-16页 |
2.2 产融结合的产生动因 | 第16-18页 |
2.2.1 趋利性是产融结合的原动力 | 第16-17页 |
2.2.2 满足集团产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 第17页 |
2.2.3 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 第17页 |
2.2.4 道德风险的驱使 | 第17-18页 |
2.3 产融结合的积极意义 | 第18-21页 |
2.3.1 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佳途径 | 第18-19页 |
2.3.2 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 第19-20页 |
2.3.3 支持集团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 | 第20页 |
2.3.4 产融结合可以创造协同价值 | 第20-21页 |
3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必要性及问题 | 第21-32页 |
3.1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行为的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3.2 中国军工企业集团的发展背景 | 第22-23页 |
3.3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演进与现状 | 第23-29页 |
3.3.1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演进 | 第23-24页 |
3.3.2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 | 第24-27页 |
3.3.3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际调查 | 第27-29页 |
3.4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3.4.1 传统的投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军工企业集团的发展要求 | 第29-30页 |
3.4.2 产融结合是军工产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30页 |
3.5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30-32页 |
3.5.1 如何管控产业金融的综合风险 | 第30-31页 |
3.5.2 政策和制度对产融结合的约束性影响 | 第31页 |
3.5.3 如何形成产业金融独特的商业模式及核心能力 | 第31页 |
3.5.4 人才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突破 | 第31-32页 |
4 国外军工企业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及经验借鉴 | 第32-37页 |
4.1 全球军工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 | 第32-33页 |
4.2 国外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比较 | 第33-35页 |
4.2.1 美国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 | 第33-34页 |
4.2.2 日本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 | 第34页 |
4.2.3 欧洲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 | 第34-35页 |
4.3 国外军工企业产融结合的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5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 第37-49页 |
5.1 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5.2 现阶段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 第38-41页 |
5.2.1 财务公司模式及其分析 | 第38-39页 |
5.2.2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分析 | 第39-40页 |
5.2.3 信托公司模式及其分析 | 第40-41页 |
5.3 以资产证券化模式推进中国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设想 | 第41-49页 |
5.3.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国内应用现状 | 第41-43页 |
5.3.2 资产证券化作为产融结合金融平台的优势 | 第43-44页 |
5.3.3 资产证券化作为产融结合金融平台发展中的风险及管控 | 第44-45页 |
5.3.4 通过资产证券化模式推进现代军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建议 | 第45-47页 |
5.3.5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产融结合深化发展的设想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