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挪用公款罪基础理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对挪用公款罪的立法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之研究 | 第17-22页 |
一、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 第17-18页 |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体 | 第18-19页 |
三、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 | 第19-20页 |
四、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挪用公款罪中挪用行为之研究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挪用行为的理解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挪而未用行为之定性 | 第26页 |
第三节 以担保形式进行挪用的定性 | 第26-28页 |
第四节 挪用行为与借贷行为的区分 | 第28-29页 |
一、从公款所属单位区分 | 第28-29页 |
二、从借贷双方的业务关系区分 | 第29页 |
三、从决定公款借出的过程区分 | 第29页 |
四、从公款的去向区分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挪用公款罪中犯罪对象之研究 | 第30-36页 |
第一节“公款”之理解 | 第30-31页 |
一、公共所有的钱款 | 第30页 |
二、有价证券中的货币证券及资本证券 | 第30-31页 |
三、特定公物 | 第31页 |
四、特殊情况 | 第31页 |
第二节 一般公物能否成为“公款” | 第31-33页 |
一、立法角度的分歧 | 第32-33页 |
二、司法实践角度的分歧 | 第33页 |
第三节 混合型公司、企业的资金能否成为“公款”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之研究 | 第36-42页 |
第一节“归个人使用”应当是挪用公款罪的必备要件 | 第36-37页 |
第二节“归个人使用”中疑难情节的认定 | 第37-40页 |
一、“以个人名义”的认定 | 第37-38页 |
二、“其他单位”的认定 | 第38-39页 |
三、“个人决定”的认定 | 第39页 |
四、“谋取个人利益”的认定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挪用公款罪中多次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及罪数形态研究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多次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 | 第42-45页 |
一、多次挪用公款用于同一用途未还的情形 | 第42页 |
二、多次挪用公款用于多种用途未还的情形 | 第42-43页 |
三、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款归还前款的情形 | 第43-44页 |
四、反复挪用同笔公款的情形 | 第44页 |
五、多次挪用公款,部分归还,部分不归还的情形 | 第44页 |
六、几个相关问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挪用公款罪的罪数形态 | 第45-47页 |
一、上述犯罪的罪数形态 | 第45-47页 |
二、上述犯罪的处罚原则探析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