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二重买卖”难以获得正当性依据 | 第12-16页 |
| (一) “效率违约论”在实践中难以证成“二重买卖”的正当性 | 第12页 |
| (二) “禁止以法律行为限制处分权理论”的绝对性规定受到挑战,难以为“二重买卖”提供充分的正当性基础 | 第12-15页 |
| (三) 结论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后买人存在恶意时先买人权益保护 | 第16-23页 |
| (一) 存在恶意的“共谋” | 第16页 |
| (二) 存在直接故意以背俗方式侵害债权的恶意 | 第16-17页 |
| (三) 后买人存在“单纯知情”的恶意 | 第17-23页 |
| 1、在先债权应可以对抗存在“单纯知情”恶意的后买人 | 第18-20页 |
| 2、在先债权的对抗效果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后买人善意时先买人权益保护 | 第23-29页 |
| (一) 后买人善意时,我国《合同法》对“二重买卖”的影响及规制 | 第23-24页 |
| (二) 后买人善意时,外国法对“二重买卖”的规制措施 | 第24-26页 |
| (三) 后买人善意时,对“二重买卖”的规制建议 | 第26-29页 |
| 1、标的物可在市场中获得替代物时的具体建议 | 第26页 |
| 2、标的物不可在市场中获得替代物时的具体建议 | 第26-29页 |
| 第四章 对《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评述及修改意见 | 第29-32页 |
| (一) 对交付和登记何者对抗效力更高的评述 | 第29-30页 |
| (二) 对忽视考虑当事人主观意思的评述及修改建议 | 第30-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