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及抗高温水包油钻井液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概述 | 第10-13页 |
1.2.1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2.3 乳状液稳定机理 | 第13页 |
1.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 第13-17页 |
1.3.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况 | 第13-14页 |
1.3.2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概况 | 第14-15页 |
1.3.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 | 第15-16页 |
1.3.4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的合成 | 第19-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合成路线 | 第20页 |
2.2.2 合成步骤 | 第20页 |
2.2.3 叔胺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 磺基甜菜碱的反应条件优选 | 第21-25页 |
2.3.1 投料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验证实验 | 第25页 |
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25-29页 |
2.4.1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7页 |
2.4.2 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乳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30-41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3.2.2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3 乳化性能的测定 | 第32页 |
3.2.4 泡沫性能的测定 | 第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3.3.1 磺基甜菜碱的表面张力 | 第32-34页 |
3.3.2 磺基甜菜碱的界面张力 | 第34-37页 |
3.3.3 磺基甜菜碱的乳化性能 | 第37-38页 |
3.3.4 磺基甜菜碱的泡沫性能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体系研究 | 第41-59页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3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2 水包油乳状液体系研究 | 第43-48页 |
4.2.1 乳化剂选择 | 第43-45页 |
4.2.1.1 主乳化剂选择 | 第43-44页 |
4.2.1.2 辅乳化剂选择 | 第44-45页 |
4.2.2 主辅乳化剂配比确定 | 第45-46页 |
4.2.3 消泡剂选择 | 第46页 |
4.2.4 水包油乳状液基本配方的确定 | 第46-48页 |
4.3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体系研究 | 第48-53页 |
4.3.1 钻井液处理剂选择 | 第48-51页 |
4.3.1.1 增粘剂选择 | 第48-50页 |
4.3.1.2 降滤失剂选择 | 第50-51页 |
4.3.2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配方优化 | 第51-53页 |
4.4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的性能评价 | 第53-57页 |
4.4.1 稳定性评价 | 第53-54页 |
4.4.2 抗温能力评价 | 第54页 |
4.4.3 高温高压流变性能评价 | 第54-56页 |
4.4.4 抗污染性评价 | 第56-57页 |
4.4.4.1 抗水污染 | 第56页 |
4.4.4.2 抗油污染 | 第56页 |
4.4.4.3 抗盐污染 | 第56-57页 |
4.4.4.4 抗钻屑污染 | 第57页 |
4.5 水包油乳化钻井液抗温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