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回归教育本质—人性视角下的教育异化与纠偏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第11-12页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1页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第11-12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0页
        (一)关于教育本质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2-17页
        (二)关于教育异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7-20页
        (三)相关研究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第20页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20-22页
        (一)研究思路第20-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页
        (三)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二章 人性化:教育本质的时代诉求第22-42页
    一、人性化和教育本质的内涵第22-29页
        (一)人性的内涵第22-23页
        (二)人性的特征第23-26页
        (三)人性化的内涵第26-27页
        (四)教育本质的内涵第27-29页
    二、教育人性化本质的必然性第29-37页
        (一)教育基于人性假设的必然性第29-30页
        (二)教育与人性关系的历史回顾第30-34页
        (三)对教育本质与人性化的思考第34-37页
    三、教育人性化本质的理论基础第37-40页
        (一)哲学基础第37-38页
        (二)心理学基础第38-39页
        (三)教育学基础第39-40页
        (四)伦理学基础第40页
    (五)社会学基础第40-41页
    (六)文化学基础第41-42页
第三章 疏离人性:教育迷失本质走向异化第42-65页
    一、教育异化内涵及判断标准第42-46页
        (一)异化的内涵第42-44页
        (二)教育异化的内涵第44-45页
        (三)教育异化的判断标准第45-46页
    二、教育异化的发展史及反思第46-50页
        (一)追溯教育异化的必要性第46-47页
        (二)追溯教育异化的发展史第47-48页
        (三)教育异化发展史的反思第48-50页
    三、教育异化的表现及其危害第50-59页
        (一)功利主义对教育的腐蚀:物化人第50-52页
        (二)文化消极成分对教育的习染:庸化人第52-55页
        (三)权力异化对教育的渗透:奴化人第55-57页
        (四)技术主义对教育的侵蚀:弱化人第57-59页
    四、教育异化产生的原因分析第59-65页
        (一)生产力发展滞后:教育异化产生的首要前提第59-60页
        (二)教育价值观影响:教育异化产生的世俗基础第60-62页
        (三)知识价值的割裂:教育异化产生的内部因素第62-63页
        (四)教育制度的缺失:教育异化产生的外部因素第63-65页
第四章 走向人性化:教育本质的回归第65-88页
    一、转变教育价值取向:由功利价值取向到人性价值取向第65-71页
        (一)关注生命:使人成为自然意义的具有生命的人第65-67页
        (二)体验生活:使人成为社会意义的充分发展的人第67-68页
        (三)追求道德:使人成为精神意义的人格完善的人第68-70页
        (四)认识多样:使人成为独具个性的多样发展的人第70-71页
    二、改变教育教学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并重第71-77页
        (一)倡导加强相关人文课程第71-72页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第72-74页
        (三)在生活中进行人性教育第74-76页
        (四)确立新的伦理价值标准第76-77页
    三、转变教育过程及方式:由“人为”教育到“为人”教育第77-82页
        (一)走出唯知识论的困境第77-78页
        (二)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第78-79页
        (三)确立合理主客体关系第79-81页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第81-82页
    四、改革相关规章制度:由僵化、生硬到灵活、人性化第82-88页
        (一)完善学校招生制度第82-84页
        (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第84-85页
        (三)完善教育评价制度第85-86页
        (四)完善用人评聘制度第86-88页
结束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本科生的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构建
下一篇:油桐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