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页 |
序言 | 第7-9页 |
一、选题原由 | 第7页 |
二、研究方向 | 第7-8页 |
三、已有研究成果 | 第8页 |
四、研究目的及实践价值 | 第8-9页 |
第一章 “乐舞一体”是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 | 第9-14页 |
第一节 原始、商周时期的乐舞 | 第9-10页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乐舞 | 第10页 |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乐舞 | 第10-11页 |
第四节 宋代乐舞 | 第11-12页 |
第五节 元代乐舞 | 第12页 |
第六节 明代乐舞 | 第12页 |
第七节 清代乐舞 | 第12-13页 |
第八节 民国及近代的乐舞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乐舞一体”的机理分析 | 第14-32页 |
第一节 生理的同一性 | 第14-21页 |
一、生理兴奋水平 | 第15-16页 |
二、生理紧张水平 | 第16-17页 |
三、生理持续时间 | 第17-18页 |
四、生理周期 | 第18-20页 |
五、变化幅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心理的同一性 | 第21-26页 |
一、兴奋的情绪 | 第22页 |
二、紧张的情绪 | 第22-24页 |
三、愉悦的情绪 | 第24-25页 |
四、痛苦的情绪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表情的同一性 | 第26-32页 |
一、喜的表情 | 第27-28页 |
二、怒的表情 | 第28-29页 |
二、哀的表情 | 第29-30页 |
四、恐的表情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乐舞一体”理念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的应用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新体系舞蹈律动教学中的“乐舞同源” | 第32-36页 |
一、例如:维族民歌《青春舞曲》 | 第34-35页 |
二、例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 第35-36页 |
三、例如:辽宁民歌《小拜年》 | 第36页 |
第二节 新体系音乐教学中的“乐舞同感” | 第36-41页 |
一、例如: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 第37-38页 |
二、例如:蒙族民歌《牧歌》 | 第38-39页 |
三、例如:古曲《春江花月夜》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