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灞桥区水岸东方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国内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现状第11-13页
    1.4 论文思路与框架第13-15页
2 水体景观设计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第15-22页
    2.1 水体景观概述第15页
    2.2 水体景观及历史发展第15-19页
        2.2.1 中国的景观营造历史第15-17页
        2.2.2 欧美的景观营造历史第17-18页
        2.2.3 中外景观营造对比分析第18-19页
    2.3 水体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第19-21页
        2.3.1 景观设计学第19-20页
        2.3.2 景观美学第20页
        2.3.3 环境行为学第20-21页
        2.3.4 生态环保学第21页
    2.4 小结第21-22页
3 城市居住区水体景观的类型及构成要素分析第22-37页
    3.1 水体景观的类型划分第22-23页
        3.1.1 水体景观的艺术元素划分第22页
        3.1.2 水体景观的形成元素划分第22-23页
        3.1.3 水体景观的状态特征分类第23页
    3.2 城市居住区水体景观的作用第23-26页
        3.2.1 水体景观的感官作用第23-24页
        3.2.2 水体景观在的生态作用第24-25页
        3.2.3 水体景观的社会经济作用第25-26页
    3.3 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的因素分析第26-28页
        3.3.1 气候变迁与演化第26-27页
        3.3.2 水源的集中与水量的制约第27页
        3.3.3 季节变化对水体景观功能与形式的影响第27-28页
    3.4 居住区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第28-32页
        3.4.1 安全适应性原则第28-29页
        3.4.2 亲水共享性原则第29-30页
        3.4.3 舒适与整体性原则第30页
        3.4.4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第30-31页
        3.4.5 生态环保性原则第31页
        3.4.6 历史人文原则第31-32页
    3.5 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第32-36页
        3.5.1 水体景观的位置第32-33页
        3.5.2 水体景观的空间尺度和比例第33页
        3.5.3 水体景观的设计形式第33-34页
        3.5.4 水体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第34-36页
    3.6 小结第36-37页
4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实践设计研究第37-68页
    4.1 西安水岸东方水体景观设计分析第37-43页
        4.1.1 西安水岸东方概述第37页
        4.1.2 西安水岸东方水体景观建设分析第37-42页
        4.1.3 西安水岸东方水体景观的水源分析第42-43页
    4.2 居住区设计的设计思路第43-51页
        4.2.1 居住区设计理念第44-45页
        4.2.2 居住区水体景观的水体布局第45-47页
        4.2.3 居住区水体景观的形态设计第47-49页
        4.2.4 居住区水体景观的技术措施第49-51页
    4.3 居住区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第51-61页
        4.3.1 水体景观设计布局第51-53页
        4.3.2 居住区水体景观构景元素第53-59页
        4.3.3 水体景观要素组合第59-61页
    4.4 雨水收集与利用第61-64页
        4.4.1 雨水利用的分类第61页
        4.4.2 雨水收集处理第61-63页
        4.4.3 雨水的利用第63-64页
    4.5 中水回收利用第64-67页
        4.5.1 中水利用的必要性第65页
        4.5.2 中水利用的效益第65-66页
        4.5.3 中水回用处理与利用第66-67页
    4.6 小结第67-6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激灵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试论“乐舞一体”原理及其在律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