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他人”—巴赫金对话批评观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我与他人”—巴赫金对话批评研究的核心 | 第12-26页 |
第一节“我与他人”的哲学历史回顾 | 第14-22页 |
一、从古希腊的无意识到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 | 第14-16页 |
二、从叔本华的“豪猪”理论到萨特的“注视”理论 | 第16-19页 |
三、从布伯的“我与你”到弗兰克的“我们” | 第19-22页 |
第二节“我与他人”的具体内涵 | 第22-26页 |
一、“自为之我”与“为他人之我” | 第22-24页 |
二、“为我之他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外位—“我与他人”的交往原则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外位与超视 | 第26-29页 |
一、外位与审美创作 | 第27-28页 |
二、超视与主人公的独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审美创作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 第29-32页 |
一、审美之爱 | 第29-30页 |
二、审美主体的积极创造 | 第30页 |
三、审美对象的理解参与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对话—“我与他人”的交往途径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复调:对话的作者、主人公与读者 | 第32-36页 |
一、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 第32-34页 |
二、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审美交往”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言语:主体交流的媒介和方式 | 第36-39页 |
一、内部话语与外部话语 | 第36-37页 |
二、话语的对话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狂欢化—“我与他人”交往的最佳状态 | 第39-46页 |
第一节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 第39-42页 |
一、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 | 第39-40页 |
二、狂欢形象的双重性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狂欢化的具体内涵 | 第42-46页 |
一、平等自由的精神 | 第42-43页 |
二、交替与更新精神 | 第43-44页 |
三、全民参与的理想精神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巴赫金“我与他人”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巴赫金“我与他人”思想的意义 | 第46-49页 |
一、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46-47页 |
二、追求人的真正解放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巴赫金“我与他人”思想的局限性 | 第49-52页 |
一、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 | 第49-50页 |
二、精神交往的乌托邦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6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