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3-15页 |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3页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2.2 区域侵入岩特征 | 第19-23页 |
3 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分布特征 | 第23-71页 |
3.1 中太古代绿岩带的特征 | 第23-35页 |
3.1.1 构造岩石地层特征 | 第23-25页 |
3.1.2 岩石学特征 | 第25-29页 |
3.1.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 | 第29-34页 |
3.1.4 原岩恢复 | 第34-35页 |
3.2 新太古代绿岩带特征 | 第35-43页 |
3.2.1 构造岩石地层特征 | 第35-36页 |
3.2.2 岩石学特征 | 第36-39页 |
3.2.3 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 | 第39-42页 |
3.2.4 原岩恢复 | 第42-43页 |
3.3 中太古代花岗变质深成体的特征 | 第43-56页 |
3.3.1 中太古代东伙房片麻杂岩(Ar2Dgn1) | 第44-50页 |
3.3.2 中太古代昆都仑片麻杂岩(Ar2Kgn) | 第50-56页 |
3.4 新太古代花岗变质深成体的特征 | 第56-71页 |
3.4.1 新太古代片麻状辉石闪长岩(Ar3δ) | 第56-59页 |
3.4.2 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Ar3δo) | 第59-64页 |
3.4.3 新太古代片麻状英云闪长岩(Ar3γo) | 第64-71页 |
4 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形成机制探讨 | 第71-80页 |
4.1 中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71-74页 |
4.1.1 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 | 第71-72页 |
4.1.2 中太古代东伙房片麻杂岩(Ar2Dgn1) | 第72-73页 |
4.1.3 中太古代昆都仑片麻杂岩(Ar2Kgn) | 第73-74页 |
4.2 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74-80页 |
4.2.1 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 | 第74-75页 |
4.2.2 新太古代片麻状辉石闪长岩(Ar3δ) | 第75-76页 |
4.2.3 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AR3Δo) | 第76-78页 |
4.2.4 新太古代片麻状英云闪长岩(AR3Γo) | 第78-80页 |
5 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找矿方向探讨 | 第80-82页 |
6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