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文献综述评价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厘定与理论依据 | 第21-29页 |
2.1 概念厘定 | 第21-23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21页 |
2.1.2 传统文化 | 第21-22页 |
2.1.3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 第22-23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3-29页 |
2.2.1 科学发展观 | 第23-24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4-27页 |
2.2.3 文化保护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 第29-42页 |
3.1 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3.1.1 以开封大鼓和木板年画为代表的习俗 | 第29-30页 |
3.1.2 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传统精神文化 | 第30-31页 |
3.1.3 以木质结构为代表的农村传统建筑 | 第31-32页 |
3.1.4 以北宋官话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方言 | 第32页 |
3.2 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 第32-37页 |
3.2.1 传统文化保护政策 | 第32-34页 |
3.2.2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资金 | 第34页 |
3.2.3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队伍 | 第34-36页 |
3.2.4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设施 | 第36-37页 |
3.3 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 第37-42页 |
3.3.1 文化底蕴深厚 | 第37-38页 |
3.3.2 文化形式多样 | 第38-39页 |
3.3.3 文化资源丰富 | 第39-40页 |
3.3.4 文化环境优越 | 第40-42页 |
第4章 城镇化进程对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2-49页 |
4.1 新型城镇化对开封农村优秀文化保护的推动 | 第42-43页 |
4.1.1 新型城镇化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 第42页 |
4.1.2 新型城镇化加强农村社区的规划 | 第42-43页 |
4.1.3 新型城镇化促进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创新 | 第43页 |
4.2 城镇化对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 第43-46页 |
4.2.1 农村传统生活习惯逐渐消失 | 第43-44页 |
4.2.2 农村传统精神文化传承的“断层” | 第44页 |
4.2.3 农村传统建筑遭受破坏 | 第44-45页 |
4.2.4 农村传统方言的式微 | 第45-46页 |
4.3 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原因 | 第46-49页 |
4.3.1 政府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管理的不完善 | 第46页 |
4.3.2 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够 | 第46-47页 |
4.3.3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人才的缺乏 | 第47-48页 |
4.3.4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文化保护的不足 | 第48-49页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研究 | 第49-61页 |
5.1 加快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立法 | 第49-51页 |
5.1.1 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法及文化市场规范法 | 第49-50页 |
5.1.2 提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法制化水准 | 第50页 |
5.1.3 建立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 第50-51页 |
5.2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 第51-53页 |
5.2.1 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带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第51-52页 |
5.2.2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 | 第52页 |
5.2.3 大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 第52-53页 |
5.3 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3-55页 |
5.3.1 充分挖掘“文化能人”的工作潜力 | 第53-54页 |
5.3.2 培育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意识 | 第54-55页 |
5.3.3 加强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55页 |
5.4 强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 第55-58页 |
5.4.1 提高农民文化传承中的自觉和自信 | 第55-56页 |
5.4.2 解放思想,培育农民主体开放意识 | 第56页 |
5.4.3 发挥农民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 第56-57页 |
5.4.4 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精神文化 | 第57-58页 |
5.5 鼓励民众和民间组织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参与 | 第58-61页 |
5.5.1 发挥民间艺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 第58页 |
5.5.2 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 第58-59页 |
5.5.3 发挥致富带头人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势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