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藤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8页 |
1.1 马鞍藤概述 | 第10-16页 |
1.1.1 马鞍藤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2 马鞍藤化学成分 | 第11-16页 |
1.1.3 马鞍藤生物活性研究 | 第16页 |
1.2 内生真菌概述 | 第16-19页 |
1.2.1 内生真菌的定义 | 第16-17页 |
1.2.2 内生真菌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3 马鞍藤内生真菌 | 第18-19页 |
1.3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 第19-26页 |
1.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9-20页 |
1.3.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20页 |
1.3.3 萜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3.4 甾体类化合物 | 第21-23页 |
1.3.5 醌类化合物 | 第23-25页 |
1.3.6 其他化合物 | 第25-26页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产树脂糖甙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28-45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2.1.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1.3 试剂 | 第29-30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2 马鞍藤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2.2.1 马鞍藤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30-31页 |
2.2.2 马鞍藤内生真菌的纯化 | 第31页 |
2.3 马鞍藤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粗提 | 第31-32页 |
2.3.1 内生真菌的培养 | 第31页 |
2.3.2 内生真菌粗提物提取 | 第31-32页 |
2.4 产树脂糖甙目标菌株的筛选 | 第32页 |
2.4.1 薄层色谱用标样制备 | 第32页 |
2.4.2 薄层色谱检测 | 第32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2.5.1 内生真菌分离纯化结果 | 第32-34页 |
2.5.2 产树脂糖甙目标菌株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2.5.3 讨论 | 第35页 |
2.6 目标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 第35-39页 |
2.6.1 目标菌株的培养 | 第35-36页 |
2.6.2 目标菌株的发酵特征 | 第36页 |
2.6.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2.7 目标菌株最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43页 |
2.7.1 筛选用培养基 | 第39页 |
2.7.2 筛选方法 | 第39-40页 |
2.7.3 检测方法 | 第40页 |
2.7.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45-5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5页 |
3.2 目标菌株的大量发酵 | 第45-47页 |
3.2.1 制备种子液 | 第45-46页 |
3.2.2 发酵罐发酵 | 第46-47页 |
3.3 目标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提取分离 | 第47-52页 |
3.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47-48页 |
3.3.2 分离纯化 | 第48-52页 |
3.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5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3.5.1 化合物A6的结构鉴定 | 第52-55页 |
3.5.2 讨论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4.1 实验总结 | 第58-59页 |
4.1.1 目标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58-59页 |
4.1.2 目标菌株代谢产物分离与鉴定 | 第59页 |
4.2 实验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