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药物安全性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抗类风湿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回顾 | 第12-22页 |
1.3.1 非甾体抗炎药 | 第13-16页 |
1.3.2 慢作用抗风湿药 | 第16-19页 |
1.3.3 糖皮质激素 | 第19-20页 |
1.3.4 植物药制剂 | 第20-21页 |
1.3.5 生物制剂和免疫性治疗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方法与内容 | 第22-26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数据库结构及数据整理 | 第26-32页 |
3.1 数据库结构 | 第26-27页 |
3.2 数据规范 | 第27-28页 |
3.3 规范结果 | 第28-30页 |
3.4 规范数据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不良反应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40页 |
4.1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逐年统计情况 | 第32页 |
4.2 年龄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4.3 性别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4.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分布情况 | 第34-38页 |
4.4.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总体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4.4.2 不良反应累及循环系统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4.4.3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分布情况 | 第36页 |
4.4.4 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分布情况 | 第36-37页 |
4.4.5 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4.5 不同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分析 | 第40-70页 |
5.1 慢作用抗风湿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第40-48页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5页 |
5.1.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45-48页 |
5.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第48-52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5.2.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50-52页 |
5.3 植物药制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第52-57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2-56页 |
5.3.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56-57页 |
5.4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第57-66页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8-64页 |
5.4.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70页 |
第六章 LOGISTIC模型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70-76页 |
6.1 数据来源 | 第71-73页 |
6.2 研究结果 | 第73-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新的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76-96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7.2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第78-94页 |
7.2.1 依那西普 | 第78-79页 |
7.2.2 盐酸氨基葡萄糖 | 第79-80页 |
7.2.3 双氯芬酸钠 | 第80-81页 |
7.2.4 塞来昔布 | 第81-85页 |
7.2.5 尼美舒利 | 第85-86页 |
7.2.6 萘丁美酮 | 第86-88页 |
7.2.7 美洛昔康 | 第88-89页 |
7.2.8 来氟米特 | 第89-90页 |
7.2.9 布洛芬 | 第90-91页 |
7.2.10 阿司匹林 | 第91-93页 |
7.2.11 白芍总苷 | 第93页 |
7.2.12 草乌甲素 | 第93-94页 |
7.2.13 独活寄生合剂 | 第9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八章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 第96-102页 |
8.1 完善临床用药综合措施 ,保障用药安全,实现个体化给药 | 第96页 |
8.2 创新体制,完善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安全 | 第96-99页 |
8.2.1 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 第96-98页 |
8.2.2 构建医疗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强化安全性监管措施 | 第98页 |
8.2.3 创建安全性监管工作激励机制 | 第98-99页 |
8.3 创建药物不良反应伤害补偿机制 | 第99-101页 |
8.3.1 药源性伤害责任的法律界定 | 第99-100页 |
8.3.2 药物不良反应专项救助基金的设立模式 | 第100-101页 |
8.4 构建全方位立体安全性监管体系模型 | 第101-102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2-110页 |
9.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9.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07页 |
9.4 对未来的展望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