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绪论 | 第11页 |
1.2 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地基加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实例 | 第13-16页 |
1.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 第16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工作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 第19-33页 |
2.1 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 第19-23页 |
2.1.1 地基方面的原因 | 第19-22页 |
2.1.2 房屋结构方面的原因 | 第22-23页 |
2.1.3 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其他因素 | 第23页 |
2.2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危害 | 第23-25页 |
2.2.1 墙体开裂 | 第24-25页 |
2.2.2 梁柱节点裂缝 | 第25页 |
2.2.3 建筑物发生倾斜 | 第25页 |
2.3 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 第25-28页 |
2.3.1 设计措施 | 第25-28页 |
2.3.2 施工措施 | 第28页 |
2.4 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加固原则和纠偏加固方法 | 第28-33页 |
2.4.1 建筑进行地基加固的原则和规定 | 第28-29页 |
2.4.2 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 第29页 |
2.4.3 建筑地基常用纠偏方法 | 第29-31页 |
2.4.4 建筑地基常用加固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沈阳某高层不均匀沉降反分析与纠偏加固 | 第33-6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3页 |
3.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第33-37页 |
3.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33-36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37页 |
3.3 基础沉降观测 | 第37-41页 |
3.3.1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及点位布置 | 第37页 |
3.3.2 沉降观测执行标准 | 第37页 |
3.3.3 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及成果分析 | 第37-41页 |
3.4 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3.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45-51页 |
3.6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反分析 | 第51-52页 |
3.7 本工程的纠偏加固方案 | 第52-61页 |
3.7.1 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设计方案 | 第52页 |
3.7.2 锚杆静压桩的地基加固设计方案 | 第52-54页 |
3.7.3 基础纠偏与监测 | 第54-55页 |
3.7.4 方案对比 | 第55-56页 |
3.7.5 组合型复合地基处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 | 第56-61页 |
第四章 基础纠偏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第61-75页 |
4.1 概述 | 第61-62页 |
4.2 ABAQUS有限元软件 | 第62页 |
4.2.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62页 |
4.2.2 ABAQUS主要模块 | 第62页 |
4.3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62-66页 |
4.3.1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 | 第63页 |
4.3.2 修正剑桥模型(Clay plasticrity) | 第63-64页 |
4.3.3 摩尔库仑(Mohr-Coulomb)模型 | 第64-66页 |
4.4 模型的建立与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66-68页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4.4.2 参数选取 | 第68页 |
4.5 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第68-72页 |
4.5.1 模拟沉降与规范法计算沉降的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5.2 不同方案的沉降对比影响分析 | 第69-72页 |
4.6 堆载纠偏过程模拟 | 第72-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5.2 后期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