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7-2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1 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选择 | 第17页 |
1.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第17页 |
1.1.3 抽样方法 | 第17-18页 |
1.1.4 研究对象样本量估计 | 第1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1.2.1 研究对象分组方式 | 第18页 |
1.2.2 研究的基本资料收集方法 | 第18页 |
1.2.3 基本资料的具体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1.2.4 PICC导管置入方法和维护要求 | 第19-20页 |
1.2.4.1 PICC置入方法 | 第19页 |
1.2.4.2 PICC导管的维护要求 | 第19-20页 |
1.2.5 置管后随访 | 第20-24页 |
1.2.5.1 随访设备及时间安排 | 第20页 |
1.2.5.2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诊断标准 | 第20-24页 |
1.2.6 有血栓病人的治疗指导和疗效追踪 | 第24页 |
1.2.7 伦理 | 第24页 |
1.2.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1.2.8.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4页 |
1.2.8.2 训练样本的单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1.2.8.3 训练样本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5页 |
1.2.8.4 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评估模型 | 第25页 |
1.2.8.5 风险分级 | 第25页 |
1.2.8.6 评估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第25-26页 |
1.2.9 质量控制 | 第26-27页 |
1.2.9.1 研究设计方面 | 第26页 |
1.2.9.2 PICC导管置入和资料收集 | 第26页 |
1.2.9.3 置管后随访 | 第26页 |
1.2.9.4 数据录入和分析 | 第26-27页 |
2 研究结果 | 第27-37页 |
2.1 整体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情况 | 第27-29页 |
2.2 超声造影在PICC相关性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 第29页 |
2.3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2.3.1 训练样本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2.3.2 训练样本的置管过程信息对比结果 | 第30页 |
2.3.3 训练样本两组病史信息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2.3.4 训练样本两组病人疾病和治疗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2.3.5 训练样本两组病人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结果 | 第32页 |
2.4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2.5 建立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模型 | 第33-34页 |
2.6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度分级 | 第34页 |
2.7 评估模型的ROC曲线分析 | 第34-35页 |
2.8 评估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分析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综述 | 第50-5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