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M-AHP-GMS模型的流域水源涵养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辽河流域水源涵养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6-33页 |
| 2.1 辽河流域概况 | 第16-19页 |
| 2.1.1 气候及地貌 | 第16-17页 |
| 2.1.2 植被 | 第17-18页 |
| 2.1.3 水资源 | 第18页 |
| 2.1.4 辽河流域主要支流 | 第18-19页 |
| 2.2 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 | 第19-24页 |
| 2.2.1 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19-24页 |
| 2.2.2 评价指标解释 | 第24页 |
| 2.3 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权重 | 第24-28页 |
| 2.3.1 权重的计算 | 第24-28页 |
| 2.3.2 权重值分析 | 第28页 |
| 2.4 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 第28-31页 |
| 2.5 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 | 第31-33页 |
| 2.5.1 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 2.5.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3 辽河流域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 第33-40页 |
| 3.1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6页 |
| 3.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3.1.2 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 3.2 基于GEM-AHP模型的指标权重的配置 | 第36-38页 |
| 3.2.1 权重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 3.2.2 评价结果 | 第37-38页 |
| 3.3 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第38-40页 |
| 3.3.1 关联度的分析 | 第38-39页 |
| 3.3.2 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4 辽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安全等级分区的研究 | 第40-49页 |
| 4.1 辽河流域植被水源涵养量计算 | 第40-42页 |
| 4.2 辽河流域坡度水源涵养量计算 | 第42-43页 |
| 4.3 辽河流域人口密集度 | 第43-44页 |
| 4.4 辽河流域降雨量分布 | 第44-45页 |
| 4.5 辽河流域水质情况 | 第45-46页 |
| 4.6 辽河流域重点水源涵养区的确定 | 第46-49页 |
| 4.6.1 水源涵养功能极不安全区 | 第46-47页 |
| 4.6.2 水源涵养功能不安全区 | 第47页 |
| 4.6.3 水源涵养功能较安全区 | 第47页 |
| 4.6.4 水源涵养功能安全区 | 第47-48页 |
| 4.6.5 水源涵养功能很安全区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