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客货分离静动态控制形式的优劣性分析 | 第18-28页 |
2.1 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行驶静态控制形式设置特点 | 第18-22页 |
2.1.1 静态控制的设置依据 | 第18-20页 |
2.1.2 静态控制的设置条件 | 第20页 |
2.1.3 静态控制的设置方式 | 第20-22页 |
2.2 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行驶静态控制形式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2.2.1 忽视道路管理是非线性控制 | 第22-24页 |
2.2.2 增加道路土地占用 | 第24页 |
2.2.3 驾驶人服从率不高 | 第24-25页 |
2.3 高速公路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形式优势 | 第25-27页 |
2.3.1 道路延误降低 | 第25-26页 |
2.3.2 道路使用者满意度提升 | 第26-27页 |
2.3.3 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客货分道动态控制车道划分研究 | 第28-42页 |
3.1 动态客货分道车道划分原则 | 第28-30页 |
3.2 动态客货分道车道划分基本参数 | 第30-34页 |
3.2.1 车辆折算系数 | 第30页 |
3.2.2 客货车道实际通行能力 | 第30-33页 |
3.2.3 基于限速的客货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关系 | 第33-34页 |
3.3 基于客货车道需求的车道划分方法 | 第34-41页 |
3.3.1 双向六车道 | 第34-36页 |
3.3.2 双向八车道 | 第36-38页 |
3.3.3 双向十车道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限速研究 | 第42-63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2-44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 第42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现步骤 | 第42-44页 |
4.2 模糊推理系统 | 第44-47页 |
4.2.1 模糊推理系统的特点及原理 | 第44-45页 |
4.2.2 模糊推理法实现步骤 | 第45-47页 |
4.3 影响动态控制限速的主要因素 | 第47-52页 |
4.3.1 道路条件 | 第47-49页 |
4.3.2 交通条件 | 第49-50页 |
4.3.3 天气条件 | 第50-51页 |
4.3.4 人的感受 | 第51-52页 |
4.4 基于模糊理论的动态客货分道可变限速研究 | 第52-62页 |
4.4.1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二级限速指标的评价 | 第52-54页 |
4.4.2 基于模糊推理法的两级限速模型的建立 | 第54-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路段设置技术 | 第63-75页 |
5.1 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系统结构 | 第63页 |
5.2 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路段信息采集 | 第63-69页 |
5.2.1 静态信息 | 第64-65页 |
5.2.2 动态信息 | 第65-69页 |
5.3 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路段信息处理 | 第69-71页 |
5.3.1 数据预处理 | 第69-70页 |
5.3.2 数据融合 | 第70-71页 |
5.4 客货分道行驶动态控制路段信息发布 | 第71-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