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内涵 | 第18-24页 |
2.1 人学的定义 | 第18-20页 |
2.1.1 人学概念的发展由来 | 第18-19页 |
2.1.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图景 | 第20-21页 |
2.2.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立场 | 第20页 |
2.2.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 | 第20-21页 |
2.2.3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建 | 第21页 |
2.3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观 | 第21-24页 |
2.3.1 马克思人学理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 第22页 |
2.3.2 马克思人学理论关于人的权利思想 | 第22-23页 |
2.3.3 马克思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 | 第23-24页 |
第3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4-31页 |
3.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 第24-26页 |
3.1.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人学思想 | 第24-25页 |
3.1.2 德国古典哲学的人学思想 | 第25-26页 |
3.1.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学思想 | 第26页 |
3.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历程 | 第26-30页 |
3.2.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26-28页 |
3.2.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时期 | 第28-29页 |
3.2.3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成熟时期 | 第29-30页 |
3.3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 第30-31页 |
3.3.1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理论意义 | 第30页 |
3.3.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第4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历史现象学” | 第31-41页 |
4.1 基于人的类本质的人学思想 | 第31-33页 |
4.1.1 人的自我意识 | 第31页 |
4.1.2 人的自由 | 第31-32页 |
4.1.3 人类解放思想 | 第32-33页 |
4.2 基于“现实的人”的人学理想方案 | 第33-35页 |
4.2.1 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 | 第33-34页 |
4.2.2 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类特性 | 第34-35页 |
4.2.3 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 第35页 |
4.3 基于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历史的人学理论 | 第35-38页 |
4.3.1 否定“感性自然人”,确立“现实的人” | 第36页 |
4.3.2 人的本质在于实践和社会性 | 第36-37页 |
4.3.3 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 第37-38页 |
4.4 基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学科学理论 | 第38-41页 |
4.4.1 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人学理论 | 第38-39页 |
4.4.2 确立科学形态的人学理论 | 第39页 |
4.4.3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39-41页 |
第5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41-47页 |
5.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第41-42页 |
5.1.1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 第41-42页 |
5.1.2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发展 | 第42页 |
5.2 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第42-44页 |
5.2.1 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权利 | 第43页 |
5.2.2 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主监督 | 第43-44页 |
5.3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44-47页 |
5.3.1 加强培育公民思想道德 | 第44-45页 |
5.3.2 加大力度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