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碳排放权的属性 | 第9-10页 |
1.2.2 建设碳排放交易制度方面 | 第10页 |
1.2.3 建设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 第10页 |
1.2.4 会计学方面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形成 | 第12-20页 |
2.1 碳排放权交易的诞生 | 第12页 |
2.2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渊源 | 第12-13页 |
2.3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2.4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14-20页 |
2.4.1 环境容量的确定 | 第15-16页 |
2.4.2 初始碳排放权配置 | 第16页 |
2.4.3 初始交易价格核定 | 第16-17页 |
2.4.4 获批碳排放权及登记 | 第17-18页 |
2.4.5 实施碳排放权二级市场交易 | 第18页 |
2.4.6 监督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18页 |
2.4.7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现状与不足 | 第20-30页 |
3.1 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 | 第20-24页 |
3.1.1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3.1.2 碳排放权交易的准入规则 | 第21-22页 |
3.1.3 碳排放权交易的程序 | 第22-23页 |
3.1.4 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机构 | 第23页 |
3.1.5 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制度 | 第23-24页 |
3.2 碳排放权交易的不足 | 第24-30页 |
3.2.1 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尚不具备 | 第24-26页 |
3.2.2 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参与度不高 | 第26-27页 |
3.2.3 政策与立法不协调,制度缺失明显 | 第27-28页 |
3.2.4 环境管理行政体制缺乏统一性 | 第28-29页 |
3.2.5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相关会计处理的问题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状况与启示 | 第30-37页 |
4.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及现况 | 第30-32页 |
4.1.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起源 | 第30-31页 |
4.1.2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三个实施阶段 | 第31-32页 |
4.1.3 欧盟碳排放交易的监测与惩罚机制 | 第32页 |
4.2 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及现况 | 第32-35页 |
4.2.1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之建设及立法背景 | 第33页 |
4.2.2 美国排放权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 第33-34页 |
4.2.3 美国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 | 第34-35页 |
4.3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启示 | 第35-37页 |
4.3.1 创造碳排放的稀缺性,强化环境资源的商品特性 | 第35页 |
4.3.2 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4.3.3 以重点排污行业作试点 | 第36页 |
4.3.4 重罚超额排放企业 | 第36-3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建议 | 第37-41页 |
5.1 完善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法规制度 | 第37-38页 |
5.2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第38-39页 |
5.3 完善环境管理行政体制 | 第39页 |
5.4 建立科学、完备的环境监测系统 | 第39-40页 |
5.5 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