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8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2.1 城镇化模式研究 | 第19-26页 |
2.1.1 现有城镇化模式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2 现有城镇化模式的问题 | 第20-22页 |
2.1.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 第22-26页 |
2.2 区位理论 | 第26-28页 |
2.2.1 地区差异理论 | 第26页 |
2.2.2 资源禀赋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7页 |
2.2.4 要素流动理论 | 第27-28页 |
2.2.5 分工合作理论 | 第28页 |
2.3 可达性与城镇化 | 第28-31页 |
2.3.1 现有的可达性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2.3.2 可达性对城镇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资源可达性与城镇化模式的逻辑关系研究 | 第32-63页 |
3.1 资源可达性研究 | 第32-38页 |
3.1.1 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理论推导 | 第32-36页 |
3.1.2 资源分类 | 第36-37页 |
3.1.3 资源可达性测度的框架 | 第37-38页 |
3.2 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 第38-55页 |
3.2.1 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依据 | 第39-48页 |
3.2.2 新型城镇化模式 | 第48-55页 |
3.3 城镇化模式与资源可达性的关系 | 第55-61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55-57页 |
3.3.2 理论分析 | 第57-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资源可达性的测度方法及测算结果研究 | 第63-87页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3-64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63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63-64页 |
4.2 交通可达性测度 | 第64-72页 |
4.2.1 公路交通可达性 | 第64-65页 |
4.2.2 铁路交通可达性 | 第65-67页 |
4.2.3 航空交通可达性 | 第67-69页 |
4.2.4 综合交通可达性 | 第69-72页 |
4.3 其他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72-86页 |
4.3.1 土地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73-74页 |
4.3.2 环境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74-76页 |
4.3.3 矿产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76-78页 |
4.3.4 农产品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78-80页 |
4.3.5 教育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80-81页 |
4.3.6 医疗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81-83页 |
4.3.7 劳动力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83-84页 |
4.3.8 资本资源可达性测度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城镇化模式选择模型研究 | 第87-97页 |
5.1 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5.2 城镇化模式选择模型 | 第88-93页 |
5.2.1 模型建立 | 第88-91页 |
5.2.2 模型求解 | 第91-93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7-101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建议 | 第98-99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