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

固定化异养硝化菌与模块化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联合修复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概述第12-22页
    1.1 富营养化水体的形成机理与现状第12-14页
        1.1.1 富营养化水体的形成机理第12页
        1.1.2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第12-14页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14-15页
        1.2.1 水体发臭第14页
        1.2.2 水体透明度降低第14页
        1.2.3 深水层的溶解氧DO (dissolved oxygon)降低第14页
        1.2.4 有毒物质的释放第14-15页
        1.2.5 影响供水水质,增加净水成本第15页
        1.2.6 水生生态的变化第15页
    1.3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第15-20页
        1.3.1 物理化学方法第15-17页
            1.3.1.1 引水换水第15-16页
            1.3.1.2 截污第16页
            1.3.1.3 底泥疏浚第16页
            1.3.1.4 底泥原位处理第16页
            1.3.1.5 杀藻剂杀藻第16-17页
            1.3.1.6 纳米技术除藻第17页
        1.3.2 生物方法第17-20页
            1.3.2.1 利用藻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第17页
            1.3.2.2 利用微生物修复污染水体第17-18页
            1.3.2.3 生物操纵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第18页
            1.3.2.4 高等挺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第18页
            1.3.2.5 高等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第18-20页
    1.4 技术路线第20页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异养高效硝化细菌的筛选以及鉴定第22-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2.1.1 样品来源第22页
        2.1.2 培养基配方第22-23页
        2.1.3 富集培养第23页
        2.1.4 菌株分离纯化第23页
        2.1.5 菌株的初步鉴定第23页
        2.1.6 菌株的复筛第23页
        2.1.7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硝化特性测定第23-24页
        2.1.8 细菌DNA提取,PCR扩增以及 16SrDNA的鉴定第24页
        2.1.9 统计方法第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28页
        2.2.1 异养硝化细菌的初筛结果第24-25页
        2.2.2 异养硝化细菌硝化特性的研究结果第25-26页
        2.2.3 异养硝化细菌的DNA序列第26-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异养硝化细菌包埋条件的确定与优化第30-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3.1.1 PVA+SA和PEG+SA两种小球结构、机械强度和传质性能的比较第31页
        3.1.2 PVA+SA小球和PEG+SA两种小球氨氮转化率第31页
        3.1.3 活性炭对包埋小球的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1.4 包埋小球方法确定第32页
        3.1.5 SA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第32页
        3.1.6 PEG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第32页
        3.1.7 活性炭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第32-33页
        3.1.8 CaCl_2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第33页
        3.1.9 正交试验第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3.2.1 PVA+SA和PEG+SA两种小球结构、机械强度和传质性能第33-34页
        3.2.2 PVA+SA小球和PEG+SA两种小球的氨氮转化率第34-35页
        3.2.3 活性炭对包埋小球的性能的影响第35页
        3.2.4 SA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5-36页
        3.2.5 PEG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6页
        3.2.6 活性炭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6-37页
        3.2.7 CaCl_2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7页
        3.2.8 正交试验结果第37-38页
    3.3 讨论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固定化硝化细菌联合模块化沉水植物对水质影响第40-4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4.1.1 实验材料第41页
        4.1.2 实验设计第41页
        4.1.3 数据分析第41-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4.2.1 不同处理组TN的变化第42-43页
        4.2.2 不同处理NH_4~+-N的变化第43-44页
        4.2.3 不同处理TP的变化第44-45页
        4.2.4 不同处理下COD_(Mn)的变化第45-46页
    4.3 讨论第46-47页
    4.4 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达性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下一篇:氨基功能化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