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缓解社会怨恨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 国内外研究内容 | 第15-19页 |
2. 研究评价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34页 |
(一) 怨恨的定义 | 第21-26页 |
1. 相关学科的借鉴 | 第21-23页 |
2. 类似概念的区分 | 第23-24页 |
3. 怨恨的定义 | 第24-26页 |
(二) 社会怨恨的定义 | 第26-31页 |
1. 社会怨恨的要素 | 第26-29页 |
2. 社会怨恨的特点 | 第29-31页 |
3. 社会怨恨的定义 | 第31页 |
(三) 社会怨恨的表现 | 第31-34页 |
1. 仇富 | 第32页 |
2. 仇官 | 第32-33页 |
3. 怨社会 | 第33-34页 |
二、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 第34-43页 |
(一) 社会怨恨产生的内部原因 | 第34-37页 |
1. 群体的认知水平 | 第34-35页 |
2. 群体的情感状况 | 第35-36页 |
3. 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36-37页 |
(二) 社会怨恨产生的外部原因 | 第37-39页 |
1. 经济原因 | 第37-38页 |
2. 政治原因 | 第38页 |
3. 社会原因 | 第38-39页 |
(三) 社会怨恨对社会的有利影响 | 第39-42页 |
1. 推动了政治发展 | 第40页 |
2. 促进了经济发展 | 第40-41页 |
3. 促进了法治发展 | 第41-42页 |
(四) 社会怨恨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 第42-43页 |
1. 损害政府形象 | 第42页 |
2. 冲击主导价值观 | 第42-43页 |
3.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 第4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缓解社会怨恨中的作用 | 第43-51页 |
(一) 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和期待 | 第44-46页 |
1. 引导人们全面的认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 第44-45页 |
2. 培养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 | 第45-46页 |
(二) 培育人们健康的政治情感 | 第46-48页 |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 第47页 |
2.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成果的宣传 | 第47-48页 |
(三) 塑造开放文明的社会风气 | 第48-51页 |
1. 培养人们健康的兴趣爱好 | 第49-50页 |
2. 培养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 第50-51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缓解社会怨恨时运用到的内容和方法 | 第51-60页 |
(一) 教育内容 | 第51-54页 |
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51-52页 |
2. 感恩教育 | 第52页 |
3. 克己教育 | 第52-53页 |
4. 宽恕教育 | 第53-54页 |
(二) 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引导 | 第54-56页 |
1. 对领导干部 | 第54-55页 |
2. 对宣传媒体 | 第55页 |
3. 对弱势群体 | 第55-56页 |
(三) 对不同阶段的分类引导 | 第56-58页 |
1. 怨恨酝酿期 | 第56-57页 |
2. 怨恨爆发期 | 第57-58页 |
3. 怨恨收缩期 | 第58页 |
(四) 针对不同形式的分类引导 | 第58-60页 |
1. 网络社会的社会怨恨 | 第59页 |
2. 现实社会的社会怨恨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