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4-3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6页 |
(一)“善”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内核 | 第14-15页 |
(二)挖掘藏族文化中应对道德困境的独特方式及其价值 | 第15-16页 |
(三)社会教育中一种非“灌输式”的教育策略对学校德育的借鉴 | 第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关于善 | 第16-19页 |
(二)社会教育 | 第19-21页 |
(三)道德(品德)教育 | 第21-22页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第22-29页 |
(一)善 | 第22-26页 |
(二)教育 | 第26-28页 |
(三)社会教育 | 第28-29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9-34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页 |
1.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研究意义 | 第2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四)研究步骤 | 第31页 |
(五)方法 | 第31-34页 |
1.思想基础 | 第31-32页 |
2.具体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村庄中的善 | 第34-76页 |
一、善的形式:帮助 | 第34-51页 |
(一)帮助者 | 第34-49页 |
(二)被帮助者 | 第49-50页 |
(三)帮助 | 第50-51页 |
二、善的形式:保护 | 第51-65页 |
(一)保护者 | 第51-63页 |
(二)被保护者 | 第63-64页 |
(三)保护 | 第64-65页 |
三、善的形式:尊重 | 第65-76页 |
(一)被尊重者 | 第66-71页 |
(二)尊重者 | 第71-72页 |
(三)尊重 | 第72-76页 |
第二章“善的教育” | 第76-92页 |
一、“善的教育”的内容 | 第76-79页 |
(一)信念 | 第76-78页 |
(二)善的行为方式 | 第78-79页 |
(三)具体活动 | 第79页 |
二、“善的教育”的方式 | 第79-81页 |
(一)榜样 | 第80页 |
(二)讲故事 | 第80-81页 |
(三)体罚 | 第81页 |
三、“善的教育”的主体 | 第81-82页 |
(一)教育者 | 第81-82页 |
(二)受教育者 | 第82页 |
四、教育活动的特征 | 第82-84页 |
五、“善的教育”的手段:符号 | 第84-87页 |
(一)空间符号 | 第85-86页 |
(二)时间符号 | 第86页 |
(三)时空交叉符号 | 第86-87页 |
六、“善的教育”的场所 | 第87-88页 |
(一)时间结构安排 | 第87-88页 |
(一)空间结构安排 | 第88页 |
七、村落中“善的教育”对于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 | 第88-92页 |
(一)目的方面的启示 | 第88-89页 |
(二)方式策略方面的启示 | 第89-92页 |
第三章“善的教育”的运行原理解读 | 第92-122页 |
一、生命存在的向善本性是社会教育的目标 | 第92-104页 |
(一)生命观 | 第92-97页 |
(二)宇宙观 | 第97-101页 |
(四)“善的教育”内容建构 | 第101-104页 |
二、生命的存在与“善的教育” | 第104-107页 |
(一)自我与“善的教育” | 第104-105页 |
(二)人的生存状况与“善的教育” | 第105-107页 |
三、超自然存在世界与“善的教育” | 第107-110页 |
(一)超自然存在世界 | 第107-108页 |
(二)超自然存在与人 | 第108-109页 |
(三)超自然存在与“善的教育” | 第109-110页 |
四、“善的教育”的心理动力 | 第110-122页 |
(一)观念动力 | 第110-117页 |
(二)情感动力 | 第117-120页 |
(三)意志动力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善的教育”所塑造的人 | 第122-154页 |
一、成为一个人 | 第122-127页 |
(一)自我 | 第122-124页 |
(二)自我、人格与性格辨析 | 第124-125页 |
(三)自我的本质特征 | 第125-127页 |
二、“善的教育”与自我 | 第127-136页 |
(一)自我的构成 | 第128-129页 |
(二)“善的教育”与善的自我 | 第129-135页 |
(三)善的自我与文化发展 | 第135-136页 |
三、“善的教育”塑造的人:村庄中的文化自我 | 第136-154页 |
(一)村庄中文化自我的内涵 | 第136-147页 |
(二)村庄中文化自我的特点 | 第147-151页 |
(三)村落文化自我的平衡模型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善的教育”的展望 | 第154-162页 |
一、“善的教育”对实现人生幸福的意义 | 第154-159页 |
(一)何为人生幸福 | 第154-157页 |
(二)“善的教育”与一种生成幸福的生存方式 | 第157-159页 |
二、“善的教育”对社会和谐关系建设的意义 | 第159-160页 |
三、“善的教育”对推进文化繁荣的意义 | 第160-162页 |
结语 | 第162-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
附录 | 第172-178页 |
后记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