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富营养化概述 | 第11-16页 |
1.1.1 富营养化及水华 | 第11-13页 |
1.1.2 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1.3 控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 植物化感控藻技术 | 第16-18页 |
1.2.1 化感作用 | 第16页 |
1.2.2 化感物质 | 第16-17页 |
1.2.3 化感控藻植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植物化感抑藻机理研究 | 第18-21页 |
1.3.1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2 对细胞膜的破坏 | 第19-20页 |
1.3.3 对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4 其他 | 第21页 |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及其化感作用 | 第21-23页 |
1.4.1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蔓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危害 | 第22页 |
1.4.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材料 | 第25-26页 |
2.1.2 方法 | 第26-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2.1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2.2.3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4-61页 |
3.1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 第34-42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3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非酶促性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4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5 小结 | 第42页 |
3.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膜的影响 | 第42-48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2.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膜脂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4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5 小结 | 第47-48页 |
3.3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48-57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3.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3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3-56页 |
3.3.4 小结 | 第56-57页 |
3.4 活性氧的产生机制及活性氧伤害假说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61-70页 |
4.1 引言 | 第61-6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4.3.1 DAPI染色法检测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 | 第63-65页 |
4.3.2 TUNEL法检测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特征 | 第65-66页 |
4.3.3 AV/PI双染色法检测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比例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70-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5.1.1 大型溞急性毒性实验 | 第70-71页 |
5.1.2 大型溞慢性毒性实验 | 第71页 |
5.1.3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 第71页 |
5.1.4 斑马鱼运动毒性实验 | 第71-7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5.2.1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 | 第72-75页 |
5.2.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和运动行为的影响 | 第75-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