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5-29页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5-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9页
        1.1.2 问题提出第19-2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1.2.1 研究目的第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23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3-27页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 创新之处第27-29页
2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理论文献综述第29-55页
    2.1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9-41页
        2.1.1 城镇化发展内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9-31页
        2.1.2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1-34页
        2.1.3 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4-38页
        2.1.4 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动态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8-40页
        2.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40-41页
    2.2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理论综述第41-52页
        2.2.1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理论基础第41-46页
        2.2.2 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践基础第46-51页
        2.2.3 基于“六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理论框架第51-52页
    2.3 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维度的界定第52-54页
        2.3.1 发展维度第52页
        2.3.2 协调维度第52-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3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第55-91页
    3.1 我我国现有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综述第55-56页
    3.2 现有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第56-68页
        3.2.1 样本数据统计与处理第56-61页
        3.2.2 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第61-64页
        3.2.3 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第64-68页
    3.3 基于“六化协调”和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68-77页
        3.3.1“六化协调”和责任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第68-70页
        3.3.2 基于部门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第70-77页
    3.4 城镇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7-89页
        3.4.1 城镇化水平指标第77页
        3.4.2 人口市民化指标第77-78页
        3.4.3 土地利用集约化指标第78-80页
        3.4.4 产业发展现代化指标第80-81页
        3.4.5 城乡一体化指标第81-83页
        3.4.6 生态环境绿色化指标第83-84页
        3.4.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第84-85页
        3.4.8 主要指标解释及指标有效性分析第85-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4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第91-125页
    4.1 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第91页
        4.1.1 数据来源第91页
        4.1.2 数据处理第91页
    4.2 评价模型第91-95页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91-92页
        4.2.2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92页
        4.2.3 综合评价模型第92-95页
    4.3 评价结果第95-100页
        4.3.1 各分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第95-98页
        4.3.2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评价第98-100页
    4.4 结果分析第100-122页
        4.4.1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总体分析第100-105页
        4.4.2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区位差异第105-107页
        4.4.3 城镇化发展水平分类第107-118页
        4.4.4 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第118-120页
        4.4.5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的形成原因第120-122页
    4.5 本章小结第122-125页
5 城镇化可持续协调水平评价第125-153页
    5.1 城镇化与“五化”的协调水平评价变量选取第125-126页
        5.1.1 城镇化泡沫的主要方面第125页
        5.1.2 变量的选取第125-126页
    5.2 城镇化与“五化”的协调水平评价模型第126-135页
        5.2.1 变量的度量第126-130页
        5.2.2 城镇化泡沫的判定第130-135页
    5.3 城镇化与“五化”的协调水平实证研究第135-149页
        5.3.1 样本及数据选择第135-136页
        5.3.2 计算过程第136-137页
        5.3.3 计算结果第137-139页
        5.3.4 城镇化与“五化”的协调水平分析第139-148页
        5.3.5 城镇化与“五化”的综合协调水平分析第148-149页
    5.4“五化”之间的协调水平评价第149-151页
        5.4.1“五化”之间协调水平的计算第149-150页
        5.4.2 各省份“五化”之间的协调水平第150-151页
    5.5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6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第153-167页
    6.1 城镇化与“五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3-156页
        6.1.1 城镇化与人口市民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3页
        6.1.2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3-154页
        6.1.3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现代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4-155页
        6.1.4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5页
        6.1.5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绿色化协调发展策略第155-156页
    6.2“五化”之间协调发展策略第156-165页
        6.2.1“五化”协调发展策略选择模型构建第156-161页
        6.2.2 分地区“五化”协调发展对策建议第161-165页
    6.3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7 结论第167-171页
    7.1 主要工作成果第167-168页
    7.2 主要结论第168-169页
    7.3 主要不足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5页
附录第185页
    A.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5页
    B. 主持科研成果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似文学创作研究
下一篇:科技保险中风险决策偏好、风险分担与组织绩效之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