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6-19页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2.1.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1.2 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2.2.1 关于操作风险识别的研究 | 第26-30页 |
2.2.2 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30-31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31-33页 |
3 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根源 | 第33-45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根源式分类 | 第33-35页 |
3.1.1 以“人”为主线的根源式分类 | 第33-34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事件类型 | 第34-35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根源分析 | 第35-41页 |
3.2.1 制度根源分析 | 第35-39页 |
3.2.2 人性根源分析 | 第39-40页 |
3.2.3 人性根源与制度根源的复合分析 | 第40-41页 |
3.3 我国建设银行操作风险形成根源分析 | 第41-45页 |
4 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根源 | 第45-65页 |
4.1 样本区间与数据收集 | 第45-46页 |
4.1.1 样本区间的选择 | 第45页 |
4.1.2 损失事件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45-46页 |
4.1.3 损失事件样本数据分类的说明 | 第46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点分析 | 第46-58页 |
4.2.1 时间分布分析 | 第46-48页 |
4.2.2 操作风险事件类型分布分析 | 第48-50页 |
4.2.3 业务条线分布分析 | 第50-51页 |
4.2.4 银行性质分布分析 | 第51-53页 |
4.2.5 银行级别分布分析 | 第53-54页 |
4.2.6 发生地域分布分析 | 第54-56页 |
4.2.7 涉及人员分布分析 | 第56-58页 |
4.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根源分析 | 第58-65页 |
4.3.1 人性根源分析 | 第59-60页 |
4.3.2 制度根源分析 | 第60-62页 |
4.3.3 人性制度复合型根源分析 | 第62-65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65-77页 |
5.1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65-67页 |
5.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设计维度 | 第67-69页 |
5.2.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模式 | 第67-68页 |
5.2.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塔式”内部管理体系 | 第68-69页 |
5.3 我国建设银行内部管理体系构建 | 第69-77页 |
5.3.1 培育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 | 第69-71页 |
5.3.2 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71-73页 |
5.3.3 建设操作风险集成式循环流程管理模型 | 第73-76页 |
5.3.4 完善三位一体的操作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 第76-77页 |
6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约束 | 第77-85页 |
6.1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监管约束 | 第77-81页 |
6.2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市场约束 | 第81-82页 |
6.3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与行业自律约束 | 第82-85页 |
6.3.1 加强外部审计约束建设 | 第82-83页 |
6.3.2 加强银行业自律约束建设 | 第83-85页 |
7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