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煤层气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 | 第13-19页 |
1.1.1 煤层气资源 | 第13-15页 |
1.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 第15-18页 |
1.1.3 煤层气开发效益 | 第18-19页 |
1.2 煤层气催化裂解技术 | 第19-24页 |
1.3 纳米洋葱碳 | 第24-26页 |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原料与设备 | 第29-43页 |
2.1 煤层气催化裂解制备纳米洋葱碳 | 第29-34页 |
2.1.1 催化剂制备用原料及仪器 | 第30页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3页 |
2.1.3 纳米洋葱碳的催化裂解 | 第33-34页 |
2.1.4 纳米洋葱碳的纯化 | 第34页 |
2.2 纳米洋葱碳应用研究 | 第34-39页 |
2.2.1 纳米洋葱碳超级电容器 | 第34-36页 |
2.2.2 纳米洋葱碳抗磨试验 | 第36-37页 |
2.2.3 纳米洋葱碳/Pd复合材料 | 第37-38页 |
2.2.4 纳米洋葱碳其他应用探讨 | 第38-39页 |
2.3 主要表征手段与仪器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反应器系统搭建及催化剂设计 | 第43-69页 |
3.1 能量效率分析 | 第43-48页 |
3.1.1 系统能量理论分析 | 第43-47页 |
3.1.2 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传热 | 第47-48页 |
3.2 催化剂表征与制备工艺优化 | 第48-67页 |
3.2.1 催化剂结构表征 | 第48-51页 |
3.2.2 催化转化效率分析 | 第51-56页 |
3.2.3 不锈钢网载体改性 | 第56-59页 |
3.2.4 改性催化剂及载体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3.2.5 裂解过程催化剂自还原 | 第61-63页 |
3.2.6 催化剂还原活化能 | 第63-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纳米洋葱碳纯化研究 | 第69-93页 |
4.1 纳米洋葱碳原碳分析 | 第69-75页 |
4.1.1 纳米洋葱碳的表征 | 第69-74页 |
4.1.2 纳米洋葱碳形成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4.2 纳米洋葱碳的纯化 | 第75-88页 |
4.2.1 纳米洋葱碳的提纯 | 第76-82页 |
4.2.2 内嵌金属与空心洋葱碳的分离 | 第82-88页 |
4.3 纳米洋葱碳的铁磁性及磁选分离 | 第88-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纳米洋葱碳应用研究 | 第93-117页 |
5.1 CNOs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93-104页 |
5.1.1 超级电容器简介 | 第93页 |
5.1.2 超级电容器结构 | 第93-94页 |
5.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原理 | 第94-95页 |
5.1.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 第95-96页 |
5.1.5 超级电容器测试方法 | 第96-99页 |
5.1.6 超级电容器制备 | 第99-100页 |
5.1.7 数据分析 | 第100-104页 |
5.1.7.1 SEM数据分析 | 第100-101页 |
5.1.7.2 CNOs颗粒分布与孔径分布 | 第101页 |
5.1.7.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101-104页 |
5.2 CNOs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04-111页 |
5.2.1 甲醛气敏传感器 | 第104-105页 |
5.2.2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 | 第105-107页 |
5.2.3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5.2.3.1 实验药品 | 第107页 |
5.2.3.2 实验仪器 | 第107-108页 |
5.2.4 CNOs-M (M = Pt, Au)电极制备 | 第108-109页 |
5.2.4.1 CNOs-M (M = Pt, Au)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5.2.4.2 CNOs-M电极制备 | 第109页 |
5.2.5 测试方法 | 第109页 |
5.2.6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09-111页 |
5.2.6.1 CNOs-M电极表征 | 第109-110页 |
5.2.6.2 CNOs-Pt/玻碳电极(GCE)对甲醛的电化学行为 | 第110页 |
5.2.6.3 CNOs-Au电极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第110-111页 |
5.3 纳米洋葱碳的减磨特性 | 第111-116页 |
5.3.1 CNOs改性机油实验过程 | 第112-113页 |
5.3.2 改性润滑油定性分析 | 第113-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8页 |
6.3 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录 | 第12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