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3 生物活性分析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桦褐孔菌多糖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14-18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4页 |
2.1.1 主要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1.2 主要试剂、仪器 | 第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2.2.1 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14页 |
2.2.2 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14-1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桦褐孔菌水提多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初步解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18-30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8页 |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3.2 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3.2.1 HPGPC法测定多糖化合物分子量 | 第18-19页 |
3.2.2 化合物元素组成分析 | 第19页 |
3.2.3 化合物组成成分测定 | 第19-20页 |
3.2.4 性质检测 | 第20-21页 |
3.3 活性检测 | 第21-23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21页 |
3.3.2 桦褐孔菌水提多糖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21-22页 |
3.3.3 桦褐孔菌水提多糖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机理探究 | 第22页 |
3.3.4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3.4.1 分子量的测定 | 第23页 |
3.4.2 IOW-S-1 的结构鉴定 | 第23-25页 |
3.4.4 IOW-S-2 的结构鉴定 | 第25-27页 |
3.4.5 桦褐孔菌水提多糖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27-28页 |
3.4.6 桦褐孔菌水提多糖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原理探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桦褐孔菌碱提多糖的抗氧化、免疫活性测定 | 第30-38页 |
4.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4.1.2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4.2.1 结构分析 | 第30页 |
4.2.2 IOE-W1的抗氧化作用 | 第30页 |
4.2.3 IOE-W1的还原能力的评价 | 第30-31页 |
4.2.4 IOE-W1对H2O2损伤的PC-12的保护作用 | 第31页 |
4.3 IOE-W1对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测试 | 第31页 |
4.4 IOE-W1对巨噬细胞株RAW264.7 产生NO的影响 | 第31-33页 |
4.4.1 Griess法测定NO | 第32页 |
4.4.2 IOE-W1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第32-33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4.5.1 IOE-W1的结构鉴定 | 第33页 |
4.5.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 | 第33页 |
4.5.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 | 第33-34页 |
4.5.4 还原能力的评价 | 第34页 |
4.5.5 IOE-W1对H2O2氧化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4-36页 |
4.5.6 IOE-W1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4.5.7 IOE-W1对细胞株RAW264.7 产生NO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38-39页 |
5.1 结论 | 第38页 |
5.2 创新点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