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食品 | 第15-16页 |
1.4.2 大规模侵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食品大规模侵权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2.1 食品大规模侵权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1 多数性——受害主体众多 | 第18页 |
2.1.2 隐蔽性——损害潜伏期长 | 第18-19页 |
2.1.3 复杂性——因果关系复杂 | 第19页 |
2.1.4 严重性——损害后果严重 | 第19页 |
2.2 食品大规模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19-21页 |
2.2.1 食品大规模侵权中责任主体的确定 | 第19-20页 |
2.2.2 食品大规模侵权中损害事实的认定 | 第20页 |
2.2.3 食品大规模侵权中侵权行为的界定 | 第20页 |
2.2.4 食品大规模侵权中因果关系的判定 | 第20-21页 |
2.3 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1页 |
2.3.2 成本收益理论 | 第21-22页 |
2.3.3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的制度缺陷 | 第23-28页 |
3.1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民事救济制度的不足 | 第23-25页 |
3.1.1 代表人诉讼制度被虚置 | 第23-24页 |
3.1.2 惩罚性赔偿适用率较低 | 第24页 |
3.1.3 潜在受害者权利被忽视 | 第24-25页 |
3.2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社会救济制度的薄弱 | 第25-26页 |
3.2.1 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不成熟 | 第25-26页 |
3.2.2 补偿基金制度未被确立 | 第26页 |
3.3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行政救济制度不合理 | 第26-27页 |
3.4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缺乏多元化的救济机制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国外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制度考察及启示 | 第28-33页 |
4.1 国外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制度考察 | 第28-31页 |
4.1.1 美国经验 | 第28-29页 |
4.1.2 英国经验 | 第29-30页 |
4.1.3 日本经验 | 第30-31页 |
4.2 国外经验对我国构建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机制的启示 | 第31-33页 |
4.2.1 建立相应的民事救济制度 | 第31页 |
4.2.2 注重社会救济制度功能的发挥 | 第31-32页 |
4.2.3 避免行政权过分干预司法权 | 第32页 |
4.2.4 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救济机制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 | 第33-42页 |
5.1 完善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的民事救济制度 | 第33-36页 |
5.1.1 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33-34页 |
5.1.2 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4-35页 |
5.1.3 潜在损害医疗检查费制度 | 第35-36页 |
5.2 重视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的社会救济制度 | 第36-38页 |
5.2.1 责任保险制度 | 第36-37页 |
5.2.2 补偿基金制度 | 第37-38页 |
5.3 调整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的行政救济制度 | 第38-39页 |
5.4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的无缝衔接 | 第39-42页 |
5.4.1 多元化救济机制无缝衔接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5.4.2 多元化救济机制无缝衔接的具体构想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