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2.1 影响桥梁伸缩缝间碰撞发生的因素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碰撞效应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防碰撞防落梁措施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19-22页 |
1.3.1 大跨度桥梁主引桥间碰撞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20页 |
1.3.2 合理的防碰撞防落梁措施研究 | 第20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斜拉桥主、引桥间碰撞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58页 |
2.1 分析模型及地震动输入 | 第22-25页 |
2.1.1 工程背景 | 第22-23页 |
2.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1.3 地震动输入 | 第24-25页 |
2.2 主、引桥周期比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25-38页 |
2.2.1 周期比对主、引桥地震力需求的影响 | 第25-30页 |
2.2.2 周期比对位移需求的影响 | 第30-37页 |
2.2.3 周期比对碰撞情况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伸缩缝间隙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38-51页 |
2.3.1 间隙比对主、引桥地震力需求的影响 | 第39-44页 |
2.3.2 间隙比对位移需求的影响 | 第44-50页 |
2.3.3 间隙比对碰撞情况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51-56页 |
2.4.1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主、引桥地震力需求的影响 | 第51-53页 |
2.4.2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位移需求的影响 | 第53-55页 |
2.4.3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碰撞情况的影响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行波效应对斜拉桥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58-86页 |
3.1 行波效应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3.2 行波输入的选择 | 第61-63页 |
3.3 周期比 1.0 时斜拉桥行波效应研究 | 第63-69页 |
3.3.1 行波效应对主、引桥内力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2 行波效应对相对位移的影响 | 第65-69页 |
3.4 周期比 1.0 时考虑碰撞影响的行波效应研究 | 第69-76页 |
3.4.1 考虑碰撞时行波效应对主、引桥内力的影响 | 第69-71页 |
3.4.2 考虑碰撞时行波效应对相对位移的影响 | 第71-75页 |
3.4.3 行波效应对碰撞情况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 周期比 0.6 时考虑碰撞影响的行波效应研究 | 第76-84页 |
3.5.1 考虑碰撞时行波效应对主、引桥内力的影响 | 第76-78页 |
3.5.2 考虑碰撞时行波效应对相对位移的影响 | 第78-83页 |
3.5.3 行波效应对碰撞情况的影响 | 第83-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防碰撞防落梁措施研究 | 第86-107页 |
4.1 连梁限位装置研究 | 第86-87页 |
4.2 具有耗能功能的新型防碰撞防落梁装置研究 | 第87-104页 |
4.2.1 新型装置构造特点及力学性能模拟 | 第88-91页 |
4.2.2 新型装置不同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91-103页 |
4.2.3 新型装置减震效果 | 第103-104页 |
4.3 行波效应下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 第104-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5.2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A 第二章所选天然地震波资料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