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通瘀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11-12页 |
1.1 祖国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含义的论述 | 第11页 |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祖国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 第12-15页 |
2.1 内服中药疗法 | 第12页 |
2.2 外治疗法 | 第12-15页 |
3 现代医学对HMG的认识 | 第15-16页 |
3.1 现代医学中乳腺增生病病名的由来 | 第15页 |
3.2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5-16页 |
4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 第16-17页 |
4.1 口服西药治疗 | 第16页 |
4.2 手术治疗 | 第16-17页 |
5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8-19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3 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20-21页 |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5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页 |
6 依从性评价 | 第22页 |
7 安全性评价 | 第22页 |
8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9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9.1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9.2 背景资料 | 第23页 |
9.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 | 第23页 |
9.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病程 | 第23页 |
9.3 研究观察指标 | 第23-26页 |
9.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9.3.2 治疗组与对照组肿块硬度评分比较 | 第24页 |
9.3.3 治疗组与对照组肿块大小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9.3.4 治疗组与对照组肿块范围评分比较 | 第25页 |
9.3.5 治疗组与对照组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10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