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草地植被波动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草地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4 植物群落复杂性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5 草地植被群落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6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研究目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34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32页 |
2.1.1 地形地貌概况 | 第24页 |
2.1.2 气候状况 | 第24-26页 |
2.1.3 土壤概况 | 第26-27页 |
2.1.4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7-28页 |
2.1.5 植被概况 | 第28-31页 |
2.1.6 土地资源概况 | 第31页 |
2.1.7 矿产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2.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2页 |
2.2.1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32页 |
2.2.2 人口经济状况 | 第32页 |
2.3 柳杨堡草场封育概述 | 第32-34页 |
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34-45页 |
3.1 封育草场外业调查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34-44页 |
3.1.1 样地布设及外业调查 | 第34-35页 |
3.1.2 外业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36页 |
3.1.3 草场植被波动指标 | 第36-38页 |
3.1.4 生态位指标 | 第38页 |
3.1.5 群落多样性结构特征指标 | 第38-39页 |
3.1.6 群落复杂性指数 | 第39-40页 |
3.1.7 空间异质性数据解析 | 第40-41页 |
3.1.8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 第41-44页 |
3.2 基础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 第44-45页 |
4. 封育草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45-86页 |
4.1 封育草场植物组成情况 | 第45-46页 |
4.1.1 封育草场植物种分析 | 第45-46页 |
4.1.2 封育草场植被演替变化 | 第46页 |
4.2 封育草场植被波动探讨 | 第46-59页 |
4.2.1 封育草场植被数量特征值波动 | 第47-49页 |
4.2.2 封育草场植被数量特征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7页 |
4.2.3 封育草场植被波动率 | 第57-59页 |
4.3 封育草场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 | 第59-72页 |
4.3.1 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59-69页 |
4.3.2 生态位重叠分析 | 第69-72页 |
4.4 封育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 | 第72-81页 |
4.4.1 各年封育草场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72-76页 |
4.4.2 各年封育草场群落复杂性研究 | 第76-79页 |
4.4.3 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分析 | 第79-80页 |
4.4.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回归分析 | 第80-81页 |
4.5 封育草场群落空间异质性研究 | 第81-84页 |
4.5.1 幂乘方法则的适用性 | 第81-83页 |
4.5.2 群落整体特征 | 第83页 |
4.5.3 群落中各植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 第83-84页 |
4.6 小结 | 第84-86页 |
5. 封育草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86-91页 |
5.1 封育草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变化 | 第86-88页 |
5.2 放牧干扰对草场健康的影响 | 第88页 |
5.3 草场健康评价指数间的相互关系 | 第88-89页 |
5.4 草场健康评价的参照系统 | 第89页 |
5.5 小结 | 第89-91页 |
6. 封育草场人工改良措施效果评价 | 第91-96页 |
6.1 随封育年限翻耕带多样性变化 | 第91-93页 |
6.2 翻耕带与完全封育草场进行对比分析 | 第93-95页 |
6.2.1 有结皮与无结皮地块植被数量特征值变化 | 第93页 |
6.2.2 有结皮与无结皮地块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 第93-94页 |
6.2.3 有结皮与无结皮地块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 | 第94-95页 |
6.3 小结 | 第95-96页 |
7. 盐池退化(沙化)草场封育治理措施综合效益评价 | 第96-105页 |
7.1 生态效益 | 第96-98页 |
7.2 经济效益 | 第98-102页 |
7.3 社会效益 | 第102-103页 |
7.4 小结 | 第103-10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10页 |
8.1 结论 | 第105-107页 |
8.2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07页 |
8.3 展望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附表 | 第122-153页 |
个人简介 | 第153-154页 |
导师简介 | 第154-15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