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1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3.1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3.1.1 小额信贷供给机构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3.1.2 小额信贷机构存贷款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1.3 小额信贷品种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3.1.4 小额信贷利率现状分析 | 第26页 |
3.2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3.2.1 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2.2 资金需求现状分析 | 第27页 |
3.2.3 贷款用途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3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4.1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4.1.1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严重不足 | 第29页 |
4.1.2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不完善 | 第29-30页 |
4.1.3 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户多层次需要 | 第30页 |
4.1.4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第30-31页 |
4.2 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小额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1-32页 |
4.2.2 政府对小额信贷的过度干预 | 第32页 |
4.2.3 小额信贷的监管不到位 | 第32-33页 |
第5章 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3-40页 |
5.1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3-37页 |
5.1.1 孟加拉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3-35页 |
5.1.2 印度尼西亚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5-37页 |
5.2 国内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7-38页 |
5.2.1 辽宁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7页 |
5.2.2 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 | 第37-38页 |
5.3 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第38-40页 |
5.3.1 加强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 | 第38页 |
5.3.2 建立健全农村小额信贷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5.3.3 建立农村小额信贷职员与客户的激励机制 | 第39-40页 |
第6章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6.1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 | 第40-41页 |
6.1.1 积极拓展存款及中间业务 | 第40页 |
6.1.2 建立资本流通机制 | 第40-41页 |
6.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 | 第41页 |
6.2.1 建立完善的农户经济和信用档案 | 第41页 |
6.2.2 严格执行信用等级复审制度 | 第41页 |
6.3 满足农户多层次的小额信贷需要 | 第41-43页 |
6.3.1 合理设定贷款额度和期限 | 第41-42页 |
6.3.2 优化贷款利率和资源 | 第42-43页 |
6.4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 第43-44页 |
6.4.1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 第43页 |
6.4.2 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 第43-44页 |
6.5 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 第44-45页 |
6.5.1 完善小额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6.5.2 减少政府对小额信贷的过度干预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