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全媒体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全媒体的理论起源 | 第20-21页 |
2.1.2 全媒体的内涵 | 第21页 |
2.1.3 全媒体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4 全媒体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 中国精神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2.2.1 中国精神的理论溯源 | 第23-24页 |
2.2.2 中国精神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3 中国精神的特点 | 第25-26页 |
2.2.4 中国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全媒体视域下弘扬中国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8-36页 |
3.1 全媒体视域下弘扬中国精神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1.1 传统媒体弘扬中国精神的效力下降 | 第28-29页 |
3.1.2 网络信息渠道对弘扬中国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 第29页 |
3.1.3 社交媒体对弘扬中国精神产生干扰 | 第29-30页 |
3.1.4 环境媒体使弘扬中国精神的冗杂程度加大 | 第30-31页 |
3.1.5 弘扬中国精神对全媒体的利用程度不高 | 第31-32页 |
3.2 弘扬中国精神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3.2.1 媒体间融合程度较低 | 第32页 |
3.2.2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控制难度大 | 第32-33页 |
3.2.3 多元文化间的相互冲突 | 第33-34页 |
3.2.4 全媒体整合使用与创新开发刚刚起步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全媒体视域下弘扬中国精神的对策 | 第36-53页 |
4.1 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弘扬中国精神 | 第36-38页 |
4.1.1 纸质媒体对中国精神进行权威解读 | 第36-37页 |
4.1.2 视频媒体使群众对中国精神产生心理共鸣 | 第37页 |
4.1.3 声音媒体实现中国精神的伴随式弘扬 | 第37-38页 |
4.2 以网络媒体为主导弘扬中国精神 | 第38-42页 |
4.2.1 发挥门户网站在中国精神弘扬中的主导作用 | 第38-39页 |
4.2.2 制造“微视频”实现对中国精神的扩散式弘扬 | 第39-40页 |
4.2.3 增加线下互动使中国精神形象立体 | 第40-41页 |
4.2.4 信息把控消除影响中国精神的负面因素 | 第41-42页 |
4.3 以社交媒体为辅助弘扬中国精神 | 第42-47页 |
4.3.1 以生动亲切的文化信息进行中国精神的隐性教育 | 第42-44页 |
4.3.2 塑造“微话题”促成弘扬中国精神的良性互动 | 第44-45页 |
4.3.3 营造和谐社交环境形成弘扬中国精神的良好氛围 | 第45-46页 |
4.3.4 挖掘社会成员弘扬中国精神的主体性意识 | 第46-47页 |
4.4 以户外媒体为补充弘扬中国精神 | 第47-50页 |
4.4.1 创新环境媒体弘扬中国精神 | 第48-49页 |
4.4.2 运用户外新媒体弘扬中国精神 | 第49-50页 |
4.5 以媒介融合为支点弘扬中国精神 | 第50-52页 |
4.5.1 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发展 | 第50-51页 |
4.5.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媒介融合 | 第51-52页 |
4.5.3 新媒体间的融合发展 | 第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