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10-20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 | 第18页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存在心理学总论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存在心理学的界定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存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自然科学的前科学假设 | 第23-24页 |
二、现象学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存在心理学的百年历史发展逻辑 | 第26-36页 |
一、存在分析学 | 第27-29页 |
二、意义治疗学 | 第29-30页 |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30-32页 |
四、英国学派 | 第32-34页 |
五、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存在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 第36-57页 |
第一节 哲学渊源 | 第36-50页 |
一、克尔凯郭尔 | 第37-39页 |
二、胡塞尔 | 第39-41页 |
三、海德格尔 | 第41-44页 |
四、萨特 | 第44-47页 |
五、梅洛-庞蒂 | 第47-49页 |
六、结语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心理学渊源 | 第50-57页 |
一、精神分析 | 第51-53页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存在分析学 | 第57-80页 |
第一节 存在分析学概论 | 第57-59页 |
一、代表人物 | 第57-58页 |
二、影响源流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首创之功:宾斯万格的存在分析学 | 第59-65页 |
一、学术生平 | 第59-62页 |
二、存在分析理论 | 第62-65页 |
第三节 学派形成:鲍斯的存在分析学 | 第65-73页 |
一、学术背景 | 第65-66页 |
二、存在分析观 | 第66-73页 |
第四节 治疗实践:康德劳的存在分析治疗学 | 第73-80页 |
一、学术生平 | 第73-74页 |
二、存在分析心理治疗观 | 第74-79页 |
三、结语 | 第79-80页 |
第四章 意义治疗学 | 第80-96页 |
第一节 意义治疗概论 | 第80-84页 |
一、“存在真空”和意义寻求 | 第80-81页 |
二、意义治疗学的影响源流 | 第81-84页 |
第二节 传奇诞生: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 第84-94页 |
一、传奇人生 | 第84-87页 |
二、意义治疗理论 | 第87-91页 |
三、意义治疗技术 | 第91-94页 |
第三节 延续与拓展:兰格的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 | 第94-96页 |
一、从弗兰克尔到兰格 | 第94-95页 |
二、从意义治疗到存在分析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96-116页 |
第一节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论 | 第96-99页 |
一、代表人物及其盟友 | 第96-97页 |
二、影响源流 | 第97-99页 |
第二节 罗洛·梅:美国存在心理学之奠基者 | 第99-107页 |
一、大器晚成的奠基者 | 第99-101页 |
二、存在主题观 | 第101-106页 |
三、结语:大写的梅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欧文·亚龙:独立的舞者 | 第107-111页 |
一、独立的学术人格 | 第107-108页 |
二、从精神分析到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 第108-109页 |
三、文学家亚龙:存在心理学的通俗化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柯克·施耐德:满怀敬畏的整合者 | 第111-116页 |
一、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旗手 | 第111页 |
二、以敬畏为基础的存在心理学理论 | 第111-113页 |
三、存在-整合心理学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英国学派 | 第116-129页 |
第一节 英国学派概论 | 第116-119页 |
一、学派总体特征 | 第116-118页 |
二、学术传承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为存在正名:斯普莱利的存在-现象学 | 第119-124页 |
一、界定存在心理治疗 | 第119-121页 |
二、存在-现象学的心理治疗观 | 第121-124页 |
第三节 流派整合:德意珍的存在心理学 | 第124-129页 |
一、学派创建 | 第124-125页 |
二、存在主义人生哲学 | 第125-126页 |
三、存在治疗观 | 第126-128页 |
四、结语 | 第128-129页 |
第七章 对存在心理学的评价 | 第129-145页 |
第一节 存在心理学之贡献 | 第129-138页 |
一、主题广涉,方法新颖,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 第129-131页 |
二、夯实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增进了心理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 | 第131-132页 |
三、扎根于心理治疗实践,对临床心理学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 第132-136页 |
四、积极探讨社会文化现象,提出独特的社会改进方案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存在心理学之局限 | 第138-142页 |
一、语言晦涩,给研究和应用造成障碍 | 第138-140页 |
二、实证研究匮乏,难以被主流心理学体系接纳 | 第140-141页 |
三、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三个缺憾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存在心理学之展望 | 第142-145页 |
一、继续坚持人文主义心理学立场,保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 第142-143页 |
二、增加与东方心理学的对话,形成更具有文化包容力的一个心理学取向 | 第143-145页 |
结语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