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23页 |
第一章 宋初崇佛之风对《世说新语》的影响 | 第23-40页 |
第一节 宋初诸帝与佛法 | 第23-27页 |
一、武帝近佛事迹 | 第23-25页 |
二、文帝近佛事迹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刘义庆生平及其近佛事迹 | 第27-33页 |
一、刘义庆生平 | 第27-30页 |
二、刘义庆的近佛事迹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崇佛之风对《世说新语》的影响 | 第33-40页 |
一、《世说新语》涉佛条目概述 | 第33-35页 |
二、《世说新语》与《高僧传》比较 | 第35-40页 |
第二章 从《世说新语》看佛教的社会基础 | 第40-67页 |
第一节 东晋诸帝与佛法 | 第41-50页 |
一、东晋前期诸帝与佛法 | 第41-43页 |
二、东晋后期诸帝与佛法 | 第43-47页 |
三、居士论沙门不敬王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僧人的来源出身 | 第50-56页 |
一、僧人的来源 | 第50-52页 |
二、僧人的出身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僧人的经济状况 | 第56-59页 |
一、”门阀庄园”式的寺院经济 | 第56-57页 |
二、“颇致费损”的居士奉养 | 第57-59页 |
第四节 僧人居所及其功用 | 第59-67页 |
一、建康佛寺 | 第60-63页 |
二、会稽佛寺 | 第63页 |
三、豫章佛寺 | 第63-64页 |
四、庐山僧团 | 第64-65页 |
五、其它寺庙 | 第65-67页 |
第三章 从《世说新语》看东晋士族与佛教(上) | 第67-97页 |
第一节 琅琊王氏 | 第70-81页 |
一、王导 | 第71-74页 |
二、王洽父子 | 第74-77页 |
三、王羲之父子 | 第77-80页 |
四、王胡之 | 第80-81页 |
第二节 陈郡谢氏 | 第81-89页 |
一、谢安 | 第82-85页 |
二、谢万 | 第85-86页 |
三、谢玄、谢朗、谢道韫 | 第86-89页 |
第三节 太原王氏 | 第89-97页 |
一、王述及其子王坦之、王祎之 | 第89-92页 |
二、王濛及其子王修、其孙王恭 | 第92-97页 |
第四章 从《世说新语》看东晋士族与佛教(下) | 第97-119页 |
第一节 颍川庾氏、陈郡殷氏 | 第97-103页 |
一、颍川庾氏 | 第97-99页 |
二、陈郡殷氏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庐江何氏、高平郗氏 | 第103-107页 |
一、庐江何氏 | 第103-105页 |
二、高平郗氏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其他名士 | 第107-119页 |
一、谯国桓氏 | 第107-109页 |
二、汝南周氏 | 第109-111页 |
三、太原孙氏 | 第111-114页 |
四、许询 | 第114-115页 |
五、刘惔 | 第115-116页 |
六、范宁、卞壶、蔡系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从《世说新语》看僧人的名士化 | 第119-143页 |
第一节 清谈之风 | 第122-131页 |
一、清谈之内容 | 第123-127页 |
二、清谈之美 | 第127-130页 |
三、清谈之评价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品题之风 | 第131-138页 |
一、重才,尤重清谈之才 | 第132-134页 |
二、关注仪容之美 | 第134-135页 |
三、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任诞之风 | 第138-143页 |
一、纵情适性 | 第138-139页 |
二、鄙薄世俗 | 第139-140页 |
三、重情 | 第140-142页 |
四、放纵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从《世说新语》看《维摩诘经》思想对东晋士人的影响 | 第143-154页 |
第一节 对士人清谈之风的促进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对士人出、处矛盾的调和 | 第146-151页 |
第三节 对士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第七章 《世说新语》所涉佛教词汇考 | 第154-166页 |
第一节 与“佛”、“僧”有关的词汇 | 第154-159页 |
一、佛祖部分 | 第154-156页 |
二、僧伽部分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与“法”有关的词汇 | 第159-166页 |
一、经、论部分(书籍) | 第159-162页 |
二、经义部分(义理) | 第162-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