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测定地震震级的传统方法 | 第11-12页 |
1.2.1 面波震级 | 第11-12页 |
1.2.2 矩震级 | 第12页 |
1.3 GPS在地震震级计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GPS在面波震级计算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2 GPS在矩震级计算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3 GPS在实时反演矩震级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GPS简介及相关基本理论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GPS简介 | 第17-22页 |
2.2.1 GPS的由来 | 第17-18页 |
2.2.2 GPS卫星广播信号 | 第18-20页 |
2.2.3 高精度GPS定位 | 第20-22页 |
2.3 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3.1 GPS位移数据类型 | 第23页 |
2.3.2 GPS时间转换 | 第23页 |
2.3.3 震源模型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高频GPS记录计算大震面波震级 | 第27-43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模拟方法 | 第27-32页 |
3.2.1 动力学原理 | 第28-30页 |
3.2.2 传递函数的幅频、相频分析 | 第30-32页 |
3.3 算例 | 第32-33页 |
3.4 利用高频GPS计算面波震级 | 第33-41页 |
3.4.1 面波震级计算公式 | 第33-34页 |
3.4.2 高频GPS数据与处理 | 第34-35页 |
3.4.3 震例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同震位移场反演断层参数与矩震级 | 第43-63页 |
4.0 引言 | 第43页 |
4.1 数据资料 | 第43-46页 |
4.1.1 1999 年9月 21 日台湾Mw7.6 地震 | 第43-44页 |
4.1.2 2008 年5月 12 日汶川Mw7.9 地震 | 第44-45页 |
4.1.3 2010 年4月 4 日墨西哥Mw7.2 地震 | 第45-46页 |
4.1.4 2016 年11月 13 日新西兰Mw7.8 地震 | 第46页 |
4.2 反演问题的建立 | 第46-51页 |
4.2.1 目标函数 | 第47-48页 |
4.2.2 约束条件 | 第48-50页 |
4.2.3 反演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4.3 反演方法及其适用性检验 | 第51-54页 |
4.3.1 反演方法 | 第51-52页 |
4.3.2 反演方法适用性检验 | 第52-54页 |
4.4 反演流程 | 第54页 |
4.5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反演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4.5.1 集集地震 | 第55-57页 |
4.5.2 汶川地震 | 第57-58页 |
4.5.3 墨西哥地震 | 第58-59页 |
4.5.4 新西兰地震 | 第59-61页 |
4.6 讨论 | 第61页 |
4.6.1 结果对比 | 第61页 |
4.6.2 模型对比 | 第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高频GPS数据实时反演地震断层参数与矩震级 | 第63-75页 |
5.0 引言 | 第63页 |
5.1 1HZ GPS数据 | 第63-64页 |
5.2“伪同震位移”的实时提取 | 第64-65页 |
5.3 反演的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5.4 实时反演流程 | 第66页 |
5.5 反演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5.6 讨论测站分布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第69-73页 |
5.6.1 测站分布选择 | 第69-72页 |
5.6.2 反演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9页 |
附录 1 OKADA(1985)矩形面源位错函数程序 | 第79-83页 |
附录 2 虚拟地震同震位移场 | 第83-85页 |
附录 3 GPS观测的四个震例同震位移场数据 | 第85-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