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砾性土液化 | 第9-10页 |
1.2 FLAC3D软件简介 | 第10-11页 |
1.3 砾性土液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FLAC3D模拟液化现状 | 第13-1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砾性土层埋藏条件及场地特征参数剖析 | 第17-39页 |
2.1 引言 | 第17-20页 |
2.2 地下水位 | 第20-21页 |
2.3 上覆不排水层 | 第21-23页 |
2.4 埋深 | 第23-25页 |
2.5 可排水层 | 第25-26页 |
2.6 剪切波速 | 第26-29页 |
2.7 剪切波速与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关系的研究 | 第29-37页 |
2.7.1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2.7.2 确定N120~Vs回归模型数学形式 | 第30-31页 |
2.7.3 N120~Vs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31-33页 |
2.7.4 N120~Vs回归模型的诊断 | 第33-36页 |
2.7.5 N120~Vs回归模型的运用 | 第36-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FLAC3D模拟液化基本原理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FLAC3D液化模型 | 第39-48页 |
3.2.1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第39-43页 |
3.2.2 Finn模型 | 第43-47页 |
3.2.3 Biot动力固结方程 | 第47-48页 |
3.3 FLAC3D动力分析方法 | 第48-56页 |
3.3.1 动态多步 | 第49页 |
3.3.2 边界条件 | 第49-52页 |
3.3.3 力学阻尼 | 第52-54页 |
3.3.4 动荷载的输入、校正及传播 | 第54-55页 |
3.3.5 动力计算模拟步骤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汶川地震砾性土场地液化模拟 | 第57-7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砾性土液化场地数值模拟 | 第57-68页 |
4.2.1 武都村液化数值模拟 | 第58-64页 |
4.2.2 祥柳村液化数值模拟 | 第64-68页 |
4.3 砾性土非液化场地数值模拟 | 第68-75页 |
4.3.1 石堤庙村非液化数值模拟 | 第68-72页 |
4.3.2 瑞康花园非液化数值模拟 | 第72-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地震动强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77-91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汶川地震砾性土液化场地PGA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5.3 成都平原地区砾性土液化数值模型建立 | 第78-81页 |
5.4 不同峰值加速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81-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土性参数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91-103页 |
6.1 引言 | 第91页 |
6.2 不同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91-97页 |
6.2.1 不同相对密度下的超孔压比发展规律分析 | 第91-95页 |
6.2.2 不同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分析 | 第95-97页 |
6.3 不同渗透系数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97-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埋藏条件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103-125页 |
7.1 引言 | 第103页 |
7.2 不同上覆粘土层厚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103-113页 |
7.2.1 不同上覆粘土层厚度下的超孔压比发展规律分析 | 第103-109页 |
7.2.2 不同上覆粘土层厚度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3页 |
7.3 不同可排水层厚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 | 第113-123页 |
7.3.1 不同可排水层厚下的超孔压比发展规律分析 | 第113-119页 |
7.3.2 不同可排水层厚对砾性土液化的影响分析 | 第119-12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8.1 引言 | 第125页 |
8.2 本文结论 | 第125-127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致谢 | 第135-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