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1 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关注 | 第7页 |
1.1.2 心理资本开发成为开展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视角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3.1 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第8-9页 |
1.3.2 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 | 第9-10页 |
1.3.3 关于从心理资本开发视角下研究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第10-12页 |
2.心理资本理论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 第12-19页 |
2.1 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第12-15页 |
2.1.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 第12-13页 |
2.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14-15页 |
2.2 开发积极心理资本对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影响 | 第15-19页 |
2.2.1 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16页 |
2.2.3 心理资本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2.2.4 提升心理资本对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17-18页 |
2.2.5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可行性 | 第18-19页 |
2.2.5.1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适合心理资本的开发 | 第18页 |
2.2.5.2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组织特点适合进行心理资本的开发 | 第18-19页 |
3.问卷调查的研究构想 | 第19-22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0-22页 |
4.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30页 |
4.1 心理资本的总体分析 | 第22页 |
4.2 师范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 第22-30页 |
4.2.1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 | 第22-23页 |
4.2.2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 | 第23-24页 |
4.2.3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专业差异 | 第24页 |
4.2.4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生源地差异 | 第24-25页 |
4.2.5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家庭年收入差异 | 第25页 |
4.2.6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子女数差异 | 第25-26页 |
4.2.7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 | 第26-27页 |
4.2.8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家庭类型差异 | 第27页 |
4.2.9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学习成绩差异 | 第27-28页 |
4.2.10 师范生心理资本在大学期间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上的差异 | 第28页 |
4.2.11 师范生心理资本在是否担任过班干部上的差异 | 第28-29页 |
4.2.12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人际关系状况差异 | 第29-30页 |
5.从心理资本开发视角出发,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 第30-39页 |
5.1 学校层面上对于加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 第30-35页 |
5.1.1 重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30-31页 |
5.1.2 推进分阶段教育进程,注重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 | 第31-32页 |
5.1.3 重视师范生专业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 第32-33页 |
5.1.4 三位一体配合,为师范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 | 第33-34页 |
5.1.5 地方师范院校应当注重学习的深度影响,注意教育的复杂性 | 第34页 |
5.1.6 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社团、实践活动 | 第34-35页 |
5.2 个体层面上引导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 第35-39页 |
5.2.1 自我效能感的开发 | 第35-36页 |
5.2.2 提升抗挫能力,增强韧性 | 第36-37页 |
5.2.3 提升希望 | 第37页 |
5.2.4 培养乐观的心态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