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文章结构第12-15页
第2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的法理基础第15-22页
    2.1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的变迁第15-16页
        2.1.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历史沿革第15-16页
        2.1.2 批准制度的变迁第16页
    2.2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的法源第16-17页
    2.3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的价值第17-22页
        2.3.1 防止设区的市滥用立法权第17-19页
        2.3.2 保证设区的市立法权的合宪性第19页
        2.3.3 避免与上位法冲突第19-22页
第3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2-30页
    3.1 批准制度的审查内容规定不周详第22-23页
        3.1.1 缺少符合实际需要的详细规定第22页
        3.1.2 缺少符合权限范围的详细规定第22-23页
        3.1.3 缺少与上位法重复的详细规定第23页
    3.2 审查的原则与标准不明确第23-25页
        3.2.1 “不抵触”的标准不统一第23-24页
        3.2.2 审查原则不全面第24-25页
    3.3 审查程序规定不完善第25页
    3.4 批准期限不明确第25-26页
    3.5 未明确报批后的处理方式第26-27页
    3.6 对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批准权的监督缺位第27-30页
第4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批准制度的完善第30-44页
    4.1 充实批准制度的审查内容第30页
    4.2 建立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沟通协调机制第30-33页
        4.2.1 征询意见制度第31-32页
        4.2.2 提前介入制度第32-33页
    4.3 启动批准程序的公示公告第33页
    4.4 明确审查的原则和标准第33-35页
        4.4.1 明确“不抵触”的审查标准第33-34页
        4.4.2 确立适当性审查原则第34-35页
    4.5 完善批准制度的审查程序第35-37页
        4.5.1 初步审查程序第35-36页
        4.5.2 正式列入议程第36页
        4.5.3 正式审查程序第36-37页
    4.6 明确批准期限和批准方式第37-38页
        4.6.1 明确批准期限第37页
        4.6.2 明确批准方式第37-38页
    4.7 明确报批之后的处理方式第38-40页
        4.7.1 与上位法相抵触时的处理方式第38-39页
        4.7.2 与省级人民政府规章相抵触时的处理方式第39-40页
    4.8 加强对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权的监督第40-44页
        4.8.1 推进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第41页
        4.8.2 强化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第41-42页
        4.8.3 赋予报批机关复议的权力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受限的多目标活动网络协作计划与调度模型及其优化算法
下一篇:基于改进HGA和MATLBO的泵站多机组变角优化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