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潜堤问题实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潜堤问题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波浪作用于直立或倾斜堤问题实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波浪作用于直立或倾斜堤问题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15-18页 |
1.3.1 CIP方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2 VOF-IB数值方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实验介绍 | 第20-31页 |
2.1 实验条件 | 第20-23页 |
2.1.1 造波设备 | 第20-21页 |
2.1.2 造波理论 | 第21页 |
2.1.3 数据采集装置 | 第21-23页 |
2.2 实验布置 | 第23-25页 |
2.2.1 波浪在潜堤上演化破碎实验 | 第23-24页 |
2.2.2 波浪与近岸承台上竖直结构物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2.2.3 波浪与近岸承台上倾斜结构物相互作用 | 第25页 |
2.3 实验参数及工况 | 第25-26页 |
2.4 实验数据采集与准确性验证 | 第26-30页 |
2.4.1 实验数据采集 | 第26页 |
2.4.2 实验准确性验证 | 第26-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基于CIP方法的IBM-VOF数值模型介绍 | 第31-51页 |
3.1 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3.2 CIP方法简介 | 第32-38页 |
3.2.1 一维CIP方法 | 第32-34页 |
3.2.2 多维CIP方法 | 第34-38页 |
3.3 分步求解 | 第38-39页 |
3.4 笛卡尔交错计算网格 | 第39-41页 |
3.5 压力Possion方程的迭代求解 | 第41-42页 |
3.6 自由表面追踪 | 第42-47页 |
3.7 边界条件 | 第47-50页 |
3.7.1 造波边界 | 第47-48页 |
3.7.2 消波边界 | 第48-49页 |
3.7.3 固壁边界 | 第49页 |
3.7.4 结构物边界 | 第49-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51-73页 |
4.1 自由面捕捉方式的刚体旋转验证 | 第51-53页 |
4.2 二维溃坝水流与三角形障碍物的相互作用 | 第53-68页 |
4.2.1 计算域的选取 | 第53页 |
4.2.2 网格划分和初始条件设置 | 第53-54页 |
4.2.3 结构物边界处理方法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溃坝波演化过程 | 第55-57页 |
4.2.5 不同时刻波面比较 | 第57-60页 |
4.2.6 不同水深测点液位变化比较 | 第60-62页 |
4.2.7 三角形障碍物前后坡度对反向涌浪的影响 | 第62-68页 |
4.3 三维溃坝水流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 第68-72页 |
4.3.1 计算域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68-69页 |
4.3.2 溃坝波演进 | 第69-70页 |
4.3.3 结构物受力 | 第70-71页 |
4.3.4 点流速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潜堤周围水动力特性研究 | 第73-99页 |
5.1 实验布置及数模初始条件 | 第73-74页 |
5.2 水深0.6 m(无破碎)条件下潜堤周围水动力特性 | 第74-89页 |
5.2.0 波面形态的变化 | 第74-82页 |
5.2.1 速度场 | 第82-87页 |
5.2.2 压力场 | 第87-89页 |
5.3 水深0.5 m(破碎)条件下潜堤周围水动力特性 | 第89-98页 |
5.3.1 波面形态的变化 | 第89-92页 |
5.3.2 潜堤上波浪破碎过程 | 第92-94页 |
5.3.3 压力场 | 第94-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波浪与近岸承台上垂直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 第99-121页 |
6.1 实验布置及数模初始条件 | 第99-100页 |
6.1.1 实验布置 | 第99-100页 |
6.1.2 数模初始条件设置 | 第100页 |
6.2 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过程 | 第100-104页 |
6.3 垂直结构物周围浪高信息 | 第104-114页 |
6.4 垂直结构物周围流速信息 | 第114-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波浪与近岸承台上倾斜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 第121-139页 |
7.1 实验布置及数模初始条件 | 第121-122页 |
7.1.1 实验布置 | 第121页 |
7.1.2 数值模拟初始条件 | 第121-122页 |
7.2 倾斜结构物周围浪高信息 | 第122-132页 |
7.3 倾斜结构物周围流速信息 | 第132-135页 |
7.4 承台上结构物坡度变化对周围波浪场影响 | 第135-13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8.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139-141页 |
8.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个人简历 | 第150-1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