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定义、特点、优势 | 第20-23页 |
2.1.1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2页 |
2.1.2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基本特点 | 第22页 |
2.1.3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相对优势 | 第22-23页 |
2.2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2.2.1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制度优势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3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 第28-38页 |
3.1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1.1 萌芽阶段(2004年—2006年) | 第28页 |
3.1.2 试点阶段(2006年底—2007年) | 第28-29页 |
3.1.3 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9页 |
3.2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29-35页 |
3.2.1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数量上发展迅速 | 第29-30页 |
3.2.2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 | 第30-31页 |
3.2.3 各类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运作模式基本一致 | 第31-32页 |
3.2.4 单个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较小 | 第32-33页 |
3.2.5 资金投向与地区自然资源及发展程度关系密切 | 第33-34页 |
3.2.6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贷还款制度较为明确 | 第34-35页 |
3.3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贡献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风险揭示及案例分析 | 第38-48页 |
4.1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风险揭示 | 第38-43页 |
4.1.1 法律风险 | 第38-39页 |
4.1.2 信用风险 | 第39-40页 |
4.1.3 流动性风险 | 第40-41页 |
4.1.4 管理风险 | 第41-42页 |
4.1.5 操作风险 | 第42-43页 |
4.2 案例分析—黑龙江省延寿县六团镇六团村农民资金互助社 | 第43-47页 |
4.2.1 法律风险表现 | 第44-45页 |
4.2.2 信用风险表现 | 第45页 |
4.2.3 流动性风险表现 | 第45-46页 |
4.2.4 管理风险表现 | 第46-47页 |
4.2.5 操作风险表现 | 第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风险成因分析 | 第48-52页 |
5.1 法律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5.1.1 历史因素 | 第48页 |
5.1.2 金融结构调整因素 | 第48-49页 |
5.2 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5.2.1 信用制度因素 | 第49页 |
5.2.2 产业因素 | 第49页 |
5.2.3 自然因素 | 第49-50页 |
5.3 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50页 |
5.3.1 资金来源不足 | 第50页 |
5.3.2 盈利能力有限 | 第50页 |
5.4 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5.4.1 外部监管缺失 | 第50-51页 |
5.4.2 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51页 |
5.5 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6.1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经验 | 第52-54页 |
6.1.1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52页 |
6.1.2 健全的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6.1.3 政府机构作用突出 | 第53页 |
6.1.4 业务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 | 第53-54页 |
6.1.5 充足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增值能力 | 第54页 |
6.2 完善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6.2.1 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法律体系,规避法律风险 | 第54页 |
6.2.2 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监管体系,降低管理风险 | 第54-55页 |
6.2.3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规避流动性风险 | 第55页 |
6.2.4 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进一步降低流动性风险 | 第55-56页 |
6.2.5 规范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业务范围,规避操作风险 | 第56页 |
6.2.6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信用档案制度,降低信用风险 | 第56-57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参研课题) | 第64-65页 |
附录B 访谈记录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