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 | 第11-13页 |
1.2.2 动态拨备制度面临的困境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本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贷款损失动态拨备制度 | 第18-33页 |
2.1 贷款损失拨备的类型 | 第18-22页 |
2.1.1 已发生损失模型 | 第18-19页 |
2.1.2 预期损失模型 | 第19-21页 |
2.1.3 动态拨备制度 | 第21-22页 |
2.2 动态拨备制度的主要模式 | 第22-28页 |
2.2.1 西班牙模式 | 第23-24页 |
2.2.2 秘鲁模式 | 第24-25页 |
2.2.3 其他模式 | 第25-28页 |
2.3 动态拨备制度的实施效果 | 第28-30页 |
2.4 对动态拨备制度的简要评价 | 第30-33页 |
2.4.1 动态拨备制度的优势 | 第30-31页 |
2.4.2 动态拨备制度的不足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贷款损失拨备制度 | 第33-42页 |
3.1 我国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演变 | 第33-37页 |
3.1.1 拨备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1988~2000年) | 第33-34页 |
3.1.2 拨备制度的重大改革阶段(2001~2005年) | 第34-35页 |
3.1.3 拨备制度的继续发展阶段(2006-2010年) | 第35-36页 |
3.1.4 动态拨备制度初始建立阶段(2010年至今) | 第36-37页 |
3.2 我国现行动态拨备制度的缺陷 | 第37-42页 |
3.2.1 拨备计提存在顺周期性 | 第37-38页 |
3.2.2 商业银行存在利润操纵动机与空间 | 第38-39页 |
3.2.3 银行业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性不够 | 第39-40页 |
3.2.4 动态拨备实施的基础条件缺失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利润操纵动机实证检验 | 第42-51页 |
4.1 模型设定 | 第42-43页 |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 第43-46页 |
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46-47页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动态拨备制度的政策取向 | 第51-60页 |
5.1 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1-53页 |
5.2 动态拨备模型的优化 | 第53-56页 |
5.3 进一步完善动态拨备制度的支持措施 | 第56-60页 |
5.3.1 解决与会计准则间的冲突 | 第56页 |
5.3.2 统一动态拨备监管要求 | 第56-57页 |
5.3.3 实施差别化监管、避免逆向激励 | 第57-58页 |
5.3.4 加强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的收集 | 第58页 |
5.3.5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 | 第58-60页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B 实证数据 | 第68-72页 |